- 相關(guān)推薦
考研之“四部曲”
日歷翻著越來越薄,日子數(shù)著越來越少,內(nèi)心感受越來越平淡,回想今年考研的日子,從最初的“吶喊”到“彷徨”到“朝花夕拾”最后直至“野草”隨風飄去。
1、“吶喊”記
回憶,雖說可以使人歡欣,有時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絲縷還牽著已逝的寂寞的時光,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卻。
年初以來,隨著單位調(diào)整變遷,使我從繁華的精神文明城市搬遷至落后的貧困縣城,從燈紅酒綠的鬧市來到夜寂孤寥的鄉(xiāng)村,從離家五百米輾轉(zhuǎn)至距離一百公里。地域的變遷帶來的是心境的起伏,周圍熟悉的人們越來越少,滿眼望去,基本都是陌生的面孔,最初的無數(shù)個夜晚自己內(nèi)心里都在“吶喊”。閑暇之余往往沉浸于過去的歲月里,回憶起曾經(jīng)的時光和日子,對照當前不甚適應(yīng)的生活,反又激起了新一輪的“吶喊”。
后來,讀到捷克民族英雄伏契克的《絞刑架下的報告》,感悟到寂寞是對人性的緩慢的破壞,猶如銹相對于金屬的腐蝕,要想盡辦法抵抗住寂寞之力,甚至要讓寂寞開出意外的花朵,于是萌生了考研的想法。
2、“彷徨”記
孤獨無依,進退失據(jù),謂之彷徨。從起點,拋一個圓形的弧線,然后又重新跌回到起點,甚至跌回到起點以內(nèi)。這里面,有孤獨,有悲哀,也有無奈。
調(diào)整變革意味著一個時代的結(jié)束,同時孕育著新時代的到來。在新的時代里,隨著形勢的變革,崗位的調(diào)整,工作的變化,周圍熟悉的人們或高升、或前進、或離開,自己像布不成陣的游勇那樣孤獨和彷徨。轉(zhuǎn)而,聯(lián)想到了當年大學畢業(yè)自己孤身一人來到這里打拼,感覺又跌回到了起點,頗有種“荷戟獨彷徨”的滋味。
翻出魯迅先生的《彷徨》,看到扉頁上寫著“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想到魯迅先生當時四十五歲還會彷徨,我們又不是大智者,難免人生會有一段“彷徨”路。但我們更應(yīng)該滿懷希望,找到出路,于是更加堅定了自己考研的想法,最后頓悟出讀書是抵抗寂寞之力,學習乃改變現(xiàn)狀之功。
3、“朝花夕拾”記
帶露折花,濃郁芳香;落幕夕陽,拾憶慰神。記憶凝結(jié)成的文字,字句里都流淌著情感的汁液。青少年韶光的快樂與壓抑,對人性美好的向往和袒露,構(gòu)筑起最真實的心靈風景。生命因記憶而鮮活。那些拾起而再也不愿丟下的舊事,慰藉了精神,溫暖了心靈。
回想起今年的考研準備,朝暉即起,背誦英語單詞,飯前25道政治題,上下午工作間隙閱讀專業(yè)書籍,中午英語閱讀理解,晚上學習思想政治,周末整套模擬試題,甚至還做了錯題本,直至午夜才眠。學習的過程中感覺自己又回到了高中時段,回到了芳華正茂的年齡。
可以說,考研學習耗去了我今年生命中精力最旺盛、思維最活躍的一大塊時間。其實,一個人想要讓自己快樂是一件不難的事,你只要給自己一個較長時間的目標,然后按部就班地去接近它,實現(xiàn)它。結(jié)果如何,在某種意義上可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你會非常的單純、享受和滿足。
4、“野草”記
野草,根本不深,花葉不美,然后吸取露,吸取水,默默植根于土壤中,一歲一枯榮。魯迅先生的《野草》,可稱之為理性與感性的抗衡,思想與哲理的平衡。要讀懂20世紀中國的深度,就看魯迅;要讀懂魯迅的深度,就看《野草》,魯迅一生的哲學都藏在《野草》中。
在整個考研準備過程中,曾經(jīng)幻想過很多種可能性,不讓考或者考不上等情況。當單位通知“今年不讓考”的時候,考研就像“野草”一樣隨風飄去,以為自己會很失望或者很悲傷,一年的努力付諸東流,很多朋友安慰說一首《涼涼》送給自己。但恰恰相反,自己內(nèi)心既無失望也無悲傷,有的只是一種平淡,每天還是按部就班的看書、學習、做題,感而悟到“讀書為己不為人,今朝磨劍來日鋒”。
高山無語,深水無波,絢爛至極歸于平淡,不是平庸之平,也非淡而無味之淡,而是肅靜質(zhì)樸,寧靜深沉;是深邃的執(zhí)著,是內(nèi)心的祥和,是深入的淡定,是忘我的境界。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今夕“野草”隨風飄去,來年草木蔓發(fā),春山可望。
【考研之“四部曲”】相關(guān)文章:
考研的郵件12-07
考研的感悟11-20
考研的好處05-07
考研準備計劃 考研計劃書02-07
考研的勵志說說02-06
考研加油句子01-18
考研加油文案02-26
考研個人總結(jié)11-25
關(guān)于考研的句子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