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家名言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法家的名言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說到名言,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名言是指一些名人說的,寫的,歷史紀錄的,經過實踐所得出的結論或建議,以及警世的比較有名的言語。你知道什么樣的名言才能稱之為經典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法家的名言,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法家的名言1
1、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韓非子·難一》
2、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韓非子·說難》
3、千里之堤,毀于蟻穴。–《韓非子·喻老》
4、欲速則不達。–《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5、不吹毛而求小疵。–《韓非子·大體》
6、華而不實,虛而無用。–《韓非子·難言》
7、虛靜無事,以暗見疵。(保持虛靜無為的狀態(tài),往往會從隱蔽的角度得知他人的行為漏洞)
8、法莫如顯,而術不欲見。(法一定要讓人明了,而術一定不能被人覺察)
9、虛則知實之情,靜則知動者正。(置身事外,才會看清真相;保持冷靜,才能制定出行動原則)
10、故去喜去惡,虛心以為道舍。(所以應該將親近好厭惡等情緒一并拋棄,才能成功地使用權謀之術)
11、私行勝,則少公功。(營私舞弊之風盛行,臣下就不能盡職為君效力了)
12、誘道爭遠,非先則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調于馬?(在路上賽馬,不是領先就是落后,而此時還總是關注對手的話,又怎么能得心應手地駕馭自己的馬呢?)
13、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亂于法術,托是非于賞罰。(不因過度思考使內心疲憊,不因個人私欲而令自身受害;依據法令和權謀來治理國家,通過賞罰來彰顯是非。)
14、圣人之道,去智去巧。智巧不去,難以為常。(圣人處世,是不需要智慮與機巧的。因為不拋棄智慮機巧,就很難維持長久。)
15、君無見其所欲。(君主不應該表露自己的喜好)
16、去好去惡,臣乃見素;去舊去智,臣乃自備。(君主隱藏自己的好惡,才會得見臣下的本來面目;拋去舊有的成見,不顯露自己的智慧,才會讓臣下各守其職)
17、群臣見素,則大君不蔽矣。(群臣本來的面目顯現出來,那么君主就不會收到蒙蔽了)
18、利莫長于簡,福莫久于安。(最大的利益莫過于簡樸,最大的福澤莫過于安穩(wěn))
19、因可勢,求易道。(根據可以成功的形勢,來尋求易于成功的方法)
20、和氏之璧,不飾以五采。(像和氏璧那樣的美玉,不必用五色飾物來裝飾)
21、凡德者,以無為集,以無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凡是德都是因為無為而聚集,因無欲而成就,因不思而安穩(wěn),因不用而牢固。)
22、故視強,則目不明;聽甚,則耳不聰;思慮過度,則智識亂。(用眼過度,則視力下降;用耳過度,就會聽力下降;用腦過度,就會思慮混亂)
23、去甚去泰,身乃無害。(行為不過度,才不會危及己身)
24、烹小鮮而數撓之,則賊其澤;治大國而數變法,則民苦之。(烹調小魚卻屢次翻動,那就會令其破碎不全;治理大國卻屢次更改法令,那就會使百姓不看其苦)
25、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賢而有功,去勇而有強。(不用智慧可以明察,不顯賢能可以成就大業(yè),不逞勇武依然強大)
26、見而不見,聞而不聞,知而不知(看見就好像沒看見,聽到好像沒聽到,知道好像不知道)
27、事有舉之而有敗,而賢其毋舉之者。(事情有做了卻不成功的,但這也勝過不去做的)
28、巧為輗,拙為鳶。(做車輗是聰明的,做木鳶卻是愚笨的)(說明∶考慮成本與實際功效)
29、不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見示,故有大功。(不被小事妨害自己的長處,所以能取得大名;不過早顯示自己的才能,所以能成就大業(yè))
30、行賢而去自賢之心,焉往而不美?(做賢德的事情卻不以賢德自居,還有什么事是辦不好的)
31、一手獨拍,雖疾無聲。(一只手擊掌,即使再用力也不會有聲音)
32、故勢不便,非所以逞能也。(所以,當形勢不便時,是不應該逞強的)
33、蕩而失水,螻蟻得意焉。(魚游到岸邊擱淺的是時候,就會被螻蟻吃掉)
34、太山不立好惡,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小助,故能成其富。(泰山不以自己的好惡來選擇土石,所以成就了它自身的高大;江海不分大小來容納河流,所以成就了它的廣博)
35、夫物者有所宜,才者有所施,各處其宜,故上下無為。(世間萬物都各有特性,不同的才能有不同的施展方向,令有才干者各得其所,所以君主就可以無為而治。)
36、君見惡,則群臣匿端;君見好,則群臣誣能。(如果是君主所厭惡的,那么群臣就會將其隱匿起來;如果是君主所喜好,那么群臣就會弄虛作假來迎合)
37、倒言反事以嘗所疑。(故意正話反說或正事反做,來試探臣下)
38、制在己曰重,不離位曰靜。重則能使輕,靜則能使躁。(權柄在手就是所說的重,不離本位就是所說的靜。持重者能夠控御輕浮者,寧靜者能夠克制急躁莽撞)
39、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zhí)要,四方來效。(具體事務交由各級負責人去執(zhí)行,而君主應保證中央權力的鞏固。只要君主能在準確把握全局,那么四方的臣民就會效勞)
40、眾人助之以力,近者結之以成,遠者欲之以名,尊者載之以勢。(眾人會全力幫助他,身邊的人樂于結交他,遠方的人真心贊譽他,權高位重的人也會推崇他)
41、君人者釋其刑徳而使臣用之,則君反制于臣矣。(君主聽憑臣下私自施予刑罰與恩德,這樣一來就會反為臣下所控制)
42、使殺生之機,奪予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生殺予奪之權落在臣下手中,如此一來君主就有失勢的危機)
43、愛多者則法不立,威寡者則下侵上。(過于寵溺臣下,法令就難以確立。缺乏威嚴就會被臣下欺凌)
44、愛臣太親,必威其身;人臣太貴,必易主位。(過于寵信臣下,必然會危及君主自身;臣下權勢過重,必然有篡位之心)
45、人主無威而重在左右。(君主維修喪失轉而要仰仗臣下了)
46、佯愛人,不得復憎也;佯憎人,不得復愛也。(假裝憎惡,就無法對其再加以憎惡;假裝憎惡,就無法再對其施以恩惠)
47、樹橘柚者,食之則甘,嗅之則香;樹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樹。(種植橘柚,吃起來是甜的,聞起來是香的;而種植荊棘,長大了卻會刺傷人。)
48、世有不可得,事有不可成。(世間總有得不到的東西,也總有辦不到的事)
49、存亡在虛實,不在于眾寡。(一國的存亡要看權柄是否掌握在君主手里,而不應看國家武力的強弱)
50、火形嚴,故人鮮灼;水形懦,人多溺。(火的形態(tài)看起來是嚴酷的,所以很少有人被灼傷;水的形態(tài)看起來是柔弱的,所以經常有人淹死)
51、去其智,絕其能,下不能意。(君主隱藏智慧,不露才能,臣下就無法猜測他的意圖)
52、時有滿虛,事有利害,物有生死。(時機的盈虛是并存的',世事的利弊是兼有的,事務的生死是一體的)
53、恬淡有趨舍之義,平安知禍福之計。(恬靜淡泊之后才能把握取舍的原則,平穩(wěn)安閑之后才能察知禍福的端倪)
54、且夫物眾而智寡,寡不勝眾,智不足以遍知物,故因物以治物。(相對于復雜的世事來說,個人的智慧是很渺小的,個人的渺小智慧難以處理繁雜事務,所以應該利用工具來處理事務)
55、人主好賢,則群臣飾行以邀君欲,則是群臣之情不效。(君主喜歡任用賢能之士,那么臣下就會自我粉飾迎合來君主)
56、夫有材而無勢,雖賢不能治不肖。故立尺材于高山之上,則臨千仞之溪,材非長也,位高也。(有才干而沒有權勢,即使是賢人也無法控御不肖之徒。一尺長的木材樹立在高山之上,就能俯瞰萬丈深淵。這并非是木頭長,而是它所處的地位高。)
法家的名言2
1、不以規(guī)矩,不能成方圓!献
2、循序漸進,熟讀而精思。——朱熹
3、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T葛亮
4、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髠
5、群賢畢至,少長咸集。——王羲之
6、書之要,統(tǒng)于“骨氣”二字。——清代文學家劉熙載《藝概·書概》
7、山不厭高,海不厭深。——曹操
8、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態(tài),不可掩也,言有辯訥,而君子小人之氣,不可欺也。書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亂也。——蘇軾《書論》
9、輔車相依,唇亡齒寒。——左傳
10、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史記
11、婉若銀鉤,源若驚鸞!骶
12、覽天地之心,推圣人之情,折疑論之中,理俗儒之諍!w壹《非草書》
13、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哌m
14、無聲之音,無形之相!獜垜阎
15、婉若銀鉤,漂若驚鸞!鲿x書法家索靖
16、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K軾
17、不愧于天,不畏于人。——詩經
18、多力豐筋者圣,無力無筋者病!獣x代女書法家衛(wèi)夫人《筆陣圖》
19、書肇于自然!嚏
20、字要骨格,肉須裹筋,筋須藏肉,帖乃秀潤生!总
21、老夫之書,本無法也!彼卧娙、詞人、書法家黃庭堅《山谷文集》
22、云鶴游天,群鴻戲海!铣夯实凼捬
23、韻深情,堅質浩氣,缺一不可以為書!獎⑽踉浴端嚫拧
24、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饼R書
25、學書者有兩觀:曰觀物,曰觀我。觀物以類情,觀我以通德!獎⑽踺d《藝概》
26、書畫清高,首重人品,品節(jié)既優(yōu),不但人人重其筆墨,更欽仰其人!赡辍额U園畫論》
27、一日不書,百事荒蕪!钤
28、為者常成,行者常至!套哟呵
29、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孔子
30、讀書貴神解,無事守章句。——徐洪鈞
31、筆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為本。是則理性情者,書之首務也!獎⑽踺d《藝概》
32、水可載舟,亦可以覆舟!赫
33、如清風出袖,明月入懷!钏谜
34、發(fā)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蘇軾
35、仰之彌高,鉆之彌堅!撜Z
36、一點成一字之規(guī),一字乃終篇之準。——孫過庭
37、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云煙!拼娙硕鸥Α讹嬛邪讼筛琛
38、千里馬常有,伯樂不常有!n愈
39、千里之堤,潰于蟻穴!n非子
40、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老子
41、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酚
42、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子書
43、體象卓然,殊今異古。落落珠玉,飄飄纓組!獜垜崖
44、凡善書畫者,未有不品學兼長,居官更講政績聲名,所以后世貴重。——松年《頤園論畫》
法家的名言3
1、千里之堤,毀于蟻穴。
2、愛臣太親,必威其身;人臣太貴,必易主位。
3、行賢而去自賢之心,焉往而不美?
4、太山不立好惡,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小助,故能成其富。
5、法者,天下之程式也,萬事之儀表也。
6、夫有材而無勢,雖賢不能治不肖。故立尺材于高山之上,則臨千仞之溪,材非長也,位高也。
7、不吹毛而求小疵。
8、且夫物眾而智寡,寡不勝眾,智不足以遍知物,故因物以治物。
9、君臣之利異,故人臣莫忠,故臣利立而主利滅。
10、華而不實,虛而無用。
11、群臣見素,則大君不蔽矣。
12、夫物者有所宜,才者有所施,各處其宜,故上下無為。
13、人臣處國無私朝,居軍無私交,其庫府不得私貸于家,此名君之所以禁其邪。
14、事有舉之而有敗,而賢其毋舉之者。
15、人行事施予,以利之為心,則越人易和;以害之為心,則父子離且怨。
16、虛則知實之情,靜則知動者正。
17、上失扶寸,下得尋常。
18、無私賢哲之臣,無私事能之士。
19、眾人助之以力,近者結之以成,遠者譽之以名,尊者載之以勢。
20、恃人之以愛為我者危矣,恃吾不可不為者安矣。
21、烹小鮮而數撓之,則賊其澤;治大國而數變法,則民苦之。
22、非知之難也,處之則難也。
23、恃人不如自恃也。
24、人主無威而重在左右。
25、醫(yī)善吮人之傷,非骨肉之親也,利所加也。
26、使殺生之機,奪予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
27、去甚去泰,身乃無害。
28、言之為物也,以多信。
29、能法之士勁直,聽用,則燭重人之奸行。
30、愛多者則法不立,威寡者則下侵上。
31、大意無所拂悟,辭言無所擊摩,然后極騁智辯焉。
32、貪盜不赴谿而掇金,赴谿而掇金則身不全。
33、故視強,則目不明;聽甚,則耳不聰;思慮過度,則智識亂。
34、不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見示,故有大功。
35、一手獨拍,雖疾無聲。
36、和氏之璧,不飾以五采。
37、人主好賢,則群臣飾行以邀君欲,則是群臣之情不效。
38、以智說愚必不聽。
39、自勝謂之強。
40、千里之馬時一,其利緩;駑馬日售,其利急。
41、因可勢,求易道。
42、世有不可得,事有不可成。
43、故勢不便,非所以逞能也。
44、倒言反事以嘗所疑。
45、君見惡,則群臣匿端;君見好,則群臣誣能。
46、故去喜去惡,虛心以為道舍。
47、制在己曰重,不離位曰靜。重則能使輕,靜則能使躁。
48、巧為輗,拙為鳶。
49、以肉去蟻,蟻愈多;以魚驅蠅,蠅逾至。
50、君無見其所欲。
51、圣人之救危國也,以忠拂耳。
52、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zhí)要,四方來效。
53、凡人之大體,取舍同者則相是也,取舍異者則相非也。
54、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55、安利者就之,危害著去之,此人之情也。
56、以人言善我,必以人言罪我。
57、利之所在,則忘其所惡,皆為孟賁。
58、唇亡而齒寒。
59、同事之人,不可不審察也。
60、法莫如顯,而術不欲見。
61、樹橘柚者,食之則甘,嗅之則香;樹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樹。
62、人臣挾大利以從事,故其行危至死,其力盡而不望。
63、輿人成輿,則欲人之富貴;匠人成棺,則欲人之夭死也。
64、譽異人與同行者,規(guī)異事于同計者。
65、去好去惡,臣乃見素;去舊去智,臣乃自備。
66、智術之士,必遠見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燭私。
67、蕩而失水,螻蟻得意焉。
68、利莫長于簡,福莫久于安。
69、存亡在虛實,不在于眾寡。
70、佯愛人,不得復憎也;佯憎人,不得復愛也。
71、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72、愚者難說也,故君子難言也。
73、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賢而有功,去勇而有強。
74、時有滿虛,事有利害,物有生死。
75、去其智,絕其能,下不能意。
76、君人者釋其刑徳而使臣用之,則君反制于臣矣。
77、私行勝,則少公功。
78、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則制于人。
79、圣人之道,去智去巧。智巧不去,難以為常。
80、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亂于法術,托是非于賞罰。
81、主利在有能而任官,臣利在無能而得事。
82、不知而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
83、任賢,則臣將乘于賢以劫其君;妄舉,則事沮不勝。
84、凡德者,以無為集,以無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
85、可必,則越人不疑羿;不可必,則慈母逃弱子。
86、恬淡有趨舍之義,平安知禍福之計。
87、度量雖正,未必聽也;義理雖全,未必用也。
88、火形嚴,故人鮮灼;水形懦,人多溺。
89、以至智說至圣,未必至而見愛。
90、吶者言之疑,辯者言之信。
91、欲速則不達。
92、虛靜無事,以暗見疵。
93、勢不足以化則除之。
94、誘道爭遠,非先則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調于馬?
法家的名言4
1.愛臣太親,必威其身;人臣太貴,必易主位。
2.誘道爭遠,非先則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調于馬?
3.圣人之道,去智去巧。智巧不去,難以為常。
4.君人者釋其刑徳而使臣用之,則君反制于臣矣。
5.虛則知實之情,靜則知動者正。
6.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賢而有功,去勇而有強。
7.見而不見,聞而不聞,知而不知。
8.眾人助之以力,近者結之以成,遠者譽之以名,尊者載之以勢。
9.制在己曰重,不離位曰靜。重則能使輕,靜則能使躁。
10.虛靜無事,以暗見疵。
11.君見惡,則群臣匿端;君見好,則群臣誣能。
12.愛多者則法不立,威寡者則下侵上。
13.因事之理,則不勞而成。
14.下君盡己之能,中君盡人之力,上君盡人之智。
15.凡德者,以無為集,以無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
16.且夫物眾而智寡,寡不勝眾,智不足以遍知物,故因物以治物。
17.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亂于法術,托是非于賞罰。
18.去好去惡,臣乃見素;去舊去智,臣乃自備。
19.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zhí)要,四方來效。
20.世有不可得,事有不可成。
21.人主好賢,則群臣飾行以邀君欲,則是群臣之情不效。
22.一手獨拍,雖疾無聲。
23.行賢而去自賢之心,焉往而不美?
24.不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見示,故有大功。
25.恬淡有趨舍之義,平安知禍福之計。
26.樹橘柚者,食之則甘,嗅之則香;樹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樹。
27.去其智,絕其能,下不能意。
28.大不可量,深不可測,同合刑名,檢審法式,擅為者誅,國乃無賊。
29.時有滿虛,事有利害,物有生死。
30.佯愛人,復憎也;佯憎人,不得復愛也。
31.烹小鮮而數撓之,則賊其澤;治大國而數變法,則民苦之。
32.事有舉之而有敗,而賢其毋舉之者。
33.目失鏡,則正須眉;身失道,則無以知迷惑。
34.法莫如顯,而術不欲見。
法家的名言5
1、愛多者則法不破,威寡者則下侵上。
2、有言者自為名,有事者自為形,形名參同,君乃無事焉,歸之其情。
3、道譬諸若水,溺者多飲之即死,渴者適飲之即生。譬之若劍戟,愚人以行忿則禍生,圣人以誅暴則褔成。
4、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則制于人。
5、倒言反事以嘗所疑。
6、主利在有能而任官,臣利在無能而得事。
7、存亡在虛實,不在于眾寡。
8、君人者釋其刑徳而使臣用之,則君反制于臣矣。
9、烹小鮮而數撓之,則賊其澤;治大國而數變法,則民苦之。
10、人主好賢,則群臣飾行以邀君欲,則是群臣之情不效。
11、故群臣陳其言,君以其言授其事,事以責其功。
12、智術之士,必遠見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燭私。
13、故勢不便,非因此逞能也。
14、搖木者一一攝其葉,則勞而不遍;左右拊其本,而葉遍搖矣。
15、言之為物也,以多信。
16、人主無威而重在左右。
17、小知不可使謀事,小忠不可使主法。
18、君見惡,成語造句,則群臣匿端;君見好,則群臣誣能。
19、佯愛人,不得復憎也;佯憎人,不得復愛也。
20、故至治之國,有賞罰而無喜怒。
21、時有滿虛,事有利害,物有生死。
22、以人言善我,必以人言罪我。
23、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避匹夫。
24、廢常上賢則亂,舍法任智則危。故曰∶上法而不上賢。
法家的名言6
1、欲速則不達。
2、自勝謂之強。
3、法莫如顯,而術不欲見。
4、功雖疏必賞,過雖近必誅。
5、眾人助之以力,近者結之以成,遠者欲之以名,尊者載之以勢。
6、故勢不便,非所以逞能也。
7、虛則知實之情,靜則知動者正。
8、太山不立好惡,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小助,故能成其富。
9、愛臣太親,必威其身;人臣太貴,必易主位。
10、使殺生之機,奪予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
11、因可勢,求易道。
12、誘道爭遠,非先則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調于馬?
13、能法之士勁直,聽用,則燭重人之奸行。
14、末大必折,尾大不掉。
15、物盡其用,人盡其才。
16、君人者釋其刑徳而使臣用之,則君反制于臣矣。
17、故去喜去惡,虛心以為道舍。
18、愛多者則法不立,威寡者則下侵上。
19、一以當十,所向無敵。
20、人主無威而重在左右。
21、一手獨拍,雖疾無聲。
22、智術之士,必遠見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燭私。
23、愛臣太親,必威其身;人臣太貴,必易主位。
24、見而不見,聞而不聞,知而不知
25、見而不見,聞而不聞,知而不知。
26、群臣見素,則大君不蔽矣。
27、圣人之道,去智去巧。智巧不去,難以為常。
28、和氏之璧,不飾以五采。
29、佯愛人,不得復憎也;佯憎人,不得復愛也。
30、非圣賢莫能聽至言。
31、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zhí)要,四方來效。
32、虛靜無事,以暗見疵。
33、倒言反事以嘗所疑。
34、君無見其所欲。
35、奸臣蕃息,主道衰亡。
36、制在己曰重,不離位曰靜。重則能使輕,靜則能使躁。
37、去好去惡,臣乃見素;去舊去智,臣乃自備。
38、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39、法莫如顯,而術不欲見。(法一定要讓人明了,而術一定不能被人覺察)
40、小忠乃大忠之賊。
41、制在己曰重,不離位曰靜。重則能使輕,靜則能使躁。
42、人主好賢,則群臣飾行以邀君欲,則是群臣之情不效。
43、以智說愚必不聽。
44、火形嚴,故人鮮灼;水形懦,人多溺。
45、人主無威而重在左右。
46、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賢而有功,去勇而有強。
47、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賢而有功,去勇而有強。
48、千里之堤,毀于蟻穴。
49、君見惡,則群臣匿端;君見好,則群臣誣能。
50、使殺生之機,奪予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
51、巧為輗,拙為鳶。
52、自見之謂明。
53、一手獨拍,雖疾無聲。
54、利莫長于簡,福莫久于安。
55、虛則知實之情,靜則知動者正。
56、去好去惡,臣乃見素;去舊去智,臣乃自備。
57、眾人助之以力,近者結之以成,遠者譽之以名,尊者載之以勢。
58、變法之士,孤存孤戰(zhàn),不得領袖支撐,變法必!
59、故智術能法之士用,則貴重之臣必在繩(朝綱)之外矣!
60、小利為大利之殘。
61、夫物者有所宜,才者有所施,各處其宜,故上下無為。
62、能法之士,必強毅而勁直,不勁直,不能矯奸。
法家的名言7
1、見而不見,聞而不聞,知而不知(看見就好像沒看見,聽到好像沒聽到,知道好像不知道)
2、自勝謂之強。
3、人主好賢,則群臣飾行以邀君欲,則是群臣之情不效。
4、小利為大利之殘
5、人主無威而重在左右。
6、智術之士,必遠見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燭私。
7、變法之士,孤存孤戰(zhàn),不得領袖支撐,變法必敗!
8、小忠乃大忠之賊。
9、非圣賢莫能聽至言。
10、法莫如顯,而術不欲見。(法必須要讓人明了,而術必須不能被人覺察)
11、故智術能法之士用,則貴重之臣必在繩(朝綱)之外矣!
12、虛靜無事,以暗見疵
13、小忠乃大忠之賊
14、奸臣蕃息,主道衰亡
15、虛靜無事,以暗見疵。
16、去好去惡,臣乃見素;去舊去智,臣乃自備。(君主隱藏自我的好惡,才會得見臣下的本來面目;拋去舊有的成見,不顯露自我的智慧,才會讓臣下各守其職)
17、倒言反事以嘗所疑。
18、故去喜去惡,虛心以為道舍。(因此就應將親近好厭惡等情緒一并拋棄,才能成功地使用權謀之術)
19、君見惡,則群臣匿端;君見好,則群臣誣能。(如果是君主所厭惡的,那么群臣就會將其隱匿起來;如果是君主所喜好,那么群臣就會弄虛作假來迎合)
20、奸臣蕃息,主道衰亡。
21、一以當十,所向無敵。
22、非圣賢莫能聽至言
23、君無見其所欲。(君主不就應表露自我的喜好)
24、愛臣太親,必威其身;人臣太貴,必易主位。(過于寵信臣下,必然會危及君主自身;臣下權勢過重,必然有篡位之心)
25、虛則知實之情,靜則知動者正。
26、君人者釋其刑徳而使臣用之,則君反制于臣矣。(君主聽憑臣下私自施予刑罰與恩德,這樣一來就會反為臣下所控制)
27、能法之士勁直,聽用,則燭重人之奸行。
28、君人者釋其刑徳而使臣用之,則君反制于臣矣。法家名言。
29、群臣見素,則大君不蔽矣。(群臣本來的面目顯現出來,那么君主就不會收到蒙蔽了)
30、能法之士,必強毅而勁直,不勁直,不能矯奸。
31、制在己曰重,不離位曰靜。重則能使輕,靜則能使躁。(權柄在手就是所說的重,不離本位就是所說的靜。持重者能夠控御輕浮者,寧靜者能夠克制急躁莽撞)
32、能法之士,必強毅而勁直,不勁直,不能矯奸。
33、物盡其用,人盡其才。
34、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zhí)要,四方來效。
35、末大必折,尾大不掉
36、愛多者則法不立,威寡者則下侵上。(過于寵溺臣下,法令就難以確立。缺乏威嚴就會被臣下欺凌)
37、小利為大利之殘。
38、人主好賢,則群臣飾行以邀君欲,則是群臣之情不效。(君主喜歡任用賢能之士,那么臣下就會自我粉飾迎合來君主)(說明∶還是讓大家各司其職,別把期望寄托在個別的賢能之士身上,防止權利的偏移)
39、倒言反事以嘗所疑。(故意正話反說或正事反做,來試探臣下)
40、故去喜去惡,虛心以為道舍。
41、自見之謂明。(能夠認清自我的人才是明智的)
42、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賢而有功,去勇而有強。(不用智慧能夠明察,不顯賢能能夠成就大業(yè),不逞勇武依然強大)
43、人主無威而重在左右。(君主維修喪失轉而要仰仗臣下了)
44、去好去惡,臣乃見素;去舊去智,臣乃自備。
45、制在己曰重,不離位曰靜。重則能使輕,靜則能使躁。
46、以智說愚必不聽。
47、法莫如顯,而術不欲見。法家名言。
48、眾人助之以力,近者結之以成,遠者譽之以名,尊者載之以勢。
49、使殺生之機,奪予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
50、變法之士,孤存孤戰(zhàn),不得領袖支撐,變法必敗!
51、功雖疏必賞,過雖近必誅
52、君見惡,則群臣匿端;君見好,則群臣誣能。
53、使殺生之機,奪予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生殺予奪之權落在臣下手中,如此一來君主就有失勢的危機)
54、自勝謂之強。(能夠戰(zhàn)勝自我的`人才是強者)
55、一以當十,所向無敵
56、眾人助之以力,近者結之以成,遠者譽之以名,尊者載之以勢。(眾人會全力幫忙他,身邊的人樂于結交他,遠方的人真心贊譽他,權高位重的人也會推崇他)
57、虛靜無事,以暗見疵。(持續(xù)虛靜無為的狀態(tài),往往會從隱蔽的角度得知他人的行為漏洞)
58、故智術能法之士用,則貴重之臣必在繩(朝綱)之外矣!
59、智術之士明察,聽用(一旦任職),則燭重人(當道權臣)之陰情。
60、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賢而有功,去勇而有強。
61、君無見其所欲。
62、愛多者則法不立,威寡者則下侵上。
63、物盡其用,人盡其才
64、見而不見,聞而不聞,知而不知。
65、愛臣太親,必威其身;人臣太貴,必易主位。
66、能法之士勁直,聽用,則燭重人之奸行。
67、以智說愚必不聽
68、智術之士,必遠見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燭私。
69、自見之謂明。
70、末大必折,尾大不掉。
71、功雖疏必賞,過雖近必誅。
72、群臣見素,則大君不蔽矣。
73、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zhí)要,四方來效。(具體事務交由各級負責人去執(zhí)行,而君主應保證中央權力的鞏固。只要君主能在準確把握全局,那么四方的臣民就會效勞)
74、虛則知實之情,靜則知動者正。(置身事外,才會看清真相;持續(xù)冷靜,才能制定出行動原則)
法家的名言8
1、世人助之以力,近者結之以成,遠者譽之以名,尊者載之以勢。
2、以為不當名也,害甚于有大功,故罰。
3、恬淡有趨舍之義,平安知禍福之計。
4、故視強,則目不明;聽甚,則耳不聰;思慮過度,則智識亂。
5、爵祿生于功,誅罰生于罪,臣明于此,則盡死力而非忠君也。
6、以肉去蟻,蟻愈多;以魚驅蠅,蠅逾至。
7、私行勝,則少公功。
8、吶者言之疑,辯者言之信。
9、虛靜無事,以暗見疵。
10、大不可量,深不可測,同合刑名,檢審法度,擅為者誅,國乃無賊。
11、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亂于法術,托長短于獎懲。
12、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則群臣畏其威而歸其利矣。
13、無功者受獎,則財潰而民望。
14、下君盡己之能,中君盡人之力,上君盡人之智。
15、蕩而失水,螻蟻得意焉。
16、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俄n非子·說難》
17、行賢而去自賢之心,焉往而不美?
18、眾人助之以力,近者結之以成,遠者欲之以名,尊者載之以勢。
19、有賢不肖而無愛惡。
20、恃人之以愛為我者危矣,恃吾不可不為者安矣。
21、見而不見,聞而不聞,知而不知。
22、事在四方,要在中心。圣人執(zhí)要,四方來效。
23、時有滿虛,事有利弊,物有生逝世。
24、輿人成輿,則欲人之富貴;匠人成棺,則欲人之夭死也。
法家的名言9
1、宮有堊,器有滌,則潔矣。
2、人臣處國無私朝,居軍無私交,其庫府不得私貸于家,此名君之所以禁其邪。
3、君無見其所欲。
4、凡德者,以無為集,以無欲成,以不思安,以不必固。
5、能法之士,必強毅而勁直,不勁直,不能矯奸。
6、知術之人為工匠也,不得施其技巧,故屋壞弓折;知治之人不得行其術,故國亂而主危。
7、群臣守職,百官有常;因能而使之,是謂習常。
8、聽其臣而行其賞罰,則一國之人皆畏其臣而易其君,歸其臣而去其君矣。
9、巧為輗,拙為鳶。
10、且夫物眾而智寡,寡不勝眾,智不足以遍知物,故因物以治物。
11、禁,主之道,必明于公私之分,明法制,去私恩。
12、賞譽薄而謾者下不用也,賞譽厚而信者下輕死。
13、制在己曰重,不離位曰靜。重則能使輕,靜則能使躁。
14、夫有材而無勢,雖賢不能治不肖。故立尺材于高山之上,則臨千仞之谿
15、千里之馬時一,其利緩;駑馬日售,其利急。
16、不勁直,不能矯奸。
17、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子。
18、大不可量,深不可測,同合刑名,檢審法式,擅為者誅,國乃無賊。
19、任賢,則臣將乘于賢以劫其君;妄舉,則事沮不勝。
20、世有不可得,事有不可成。
21、事有舉之而有敗,而賢其毋舉之者。
22、夫物者有所宜,才者有所施,各處其宜,故上下無為。
23、奸臣蕃息,主道衰亡。
24、愛臣太親,必威其身;人臣太貴,必易主位。
25、誘道爭遠,非先則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調于馬?
法家的名言10
1、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俄n非子·說難》
2、人主無威而重在左右。(君主維修喪失轉而要仰仗臣下了)
3、去好去惡,臣乃見素;去舊去智,臣乃自備。(君主隱藏自己的好惡,才會得見臣下的本來面目;拋去舊有的成見,不顯露自己的智慧,才會讓臣下各守其職)
4、凡德者,以無為集,以無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凡是德都是因為無為而聚集,因無欲而成就,因不思而安穩(wěn),因不用而牢固。)
5、存亡在虛實,不在于眾寡。(一國的存亡要看權柄是否掌握在君主手里,而不應看國家武力的強弱)
6、因可勢,求易道。(根據可以成功的形勢,來尋求易于成功的方法)
7、恬淡有趨舍之義,平安知禍福之計。(恬靜淡泊之后才能把握取舍的原則,平穩(wěn)安閑之后才能察知禍福的端倪)(說明∶拒斥外界的誘惑)
8、巧為輗,拙為鳶。(做車輗是聰明的,做木鳶卻是愚笨的)(說明∶考慮成本與實際功效)
9、誘道爭遠,非先則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調于馬?(在路上賽馬,不是領先就是落后,而此時還總是關注對手的話,又怎么能得心應手地駕馭自己的馬呢?)
10、夫有材而無勢,雖賢不能治不肖。故立尺材于高山之上,則臨千仞之溪,材非長也,位高也。(有才干而沒有權勢,即使是賢人也無法控御不肖之徒。一尺長的木材樹立在高山之上,就能俯瞰萬丈深淵。這并非是木頭長,而是它所處的地位高。)
11、人主好賢,則群臣飾行以邀君欲,則是群臣之情不效。(君主喜歡任用賢能之士,那么臣下就會自我粉飾迎合來君主)(說明∶還是讓大家各司其職,別把希望寄托在個別的賢能之士身上,防止權利的偏移)
12、群臣見素,則大君不蔽矣。(群臣本來的面目顯現出來,那么君主就不會收到蒙蔽了)
13、佯愛人,不得復憎也;佯憎人,不得復愛也。(假裝憎惡,就無法對其再加以憎惡;假裝憎惡,就無法再對其施以恩惠)
14、去甚去泰,身乃無害。(行為不過度,才不會危及己身)
15、欲速則不達!俄n非子·外儲說左上》
16、愛臣太親,必威其身;人臣太貴,必易主位。(過于寵信臣下,必然會危及君主自身;臣下權勢過重,必然有篡位之心)
17、不吹毛而求小疵!俄n非子·大體》
18、且夫物眾而智寡,寡不勝眾,智不足以遍知物,故因物以治物。(相對于復雜的世事來說,個人的智慧是很渺小的,個人的渺小智慧難以處理繁雜事務,所以應該利用工具來處理事務)(比如∶法律制度及司法人員的設置等)
19、故視強,則目不明;聽甚,則耳不聰;思慮過度,則智識亂。(用眼過度,則視力下降;用耳過度,就會聽力下降;用腦過度,就會思慮混亂)
20、時有滿虛,事有利害,物有生死。(時機的盈虛是并存的,世事的利弊是兼有的,事務的生死是一體的)(說明∶君主不可因為這些不可避免的得失而怨怒)
21、千里之堤,毀于蟻穴!俄n非子·喻老》
22、烹小鮮而數撓之,則賊其澤;治大國而數變法,則民苦之。(烹調小魚卻屢次翻動,那就會令其破碎不全;治理大國卻屢次更改法令,那就會使百姓不看其苦)
23、愛多者則法不立,威寡者則下侵上。(過于寵溺臣下,法令就難以確立。缺乏威嚴就會被臣下欺凌)
24、行賢而去自賢之心,焉往而不美?(做賢德的事情卻不以賢德自居,還有什么事是辦不好的)
25、圣人之道,去智去巧。智巧不去,難以為常。(圣人處世,是不需要智慮與機巧的。因為不拋棄智慮機巧,就很難維持長久。)
26、故去喜去惡,虛心以為道舍。(所以應該將親近好厭惡等情緒一并拋棄,才能成功地使用權謀之術)
27、故勢不便,非所以逞能也。(所以,當形勢不便時,是不應該逞強的)
28、倒言反事以嘗所疑。(故意正話反說或正事反做,來試探臣下)
29、世有不可得,事有不可成。(世間總有得不到的東西,也總有辦不到的事)
30、蕩而失水,螻蟻得意焉。(魚游到岸邊擱淺的是時候,就會被螻蟻吃掉)
31、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亂于法術,托是非于賞罰。(不因過度思考使內心疲憊,不因個人私欲而令自身受害;依據法令和權謀來治理國家,通過賞罰來彰顯是非。)
32、事有舉之而有敗,而賢其毋舉之者。(事情有做了卻不成功的,但這也勝過不去做的)
33、樹橘柚者,食之則甘,嗅之則香;樹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樹。(種植橘柚,吃起來是甜的,聞起來是香的;而種植荊棘,長大了卻會刺傷人。)(說明∶栽培人時應個格外謹慎)
34、法莫如顯,而術不欲見。(法一定要讓人明了,而術一定不能被人覺察)
35、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zhí)要,四方來效。(具體事務交由各級負責人去執(zhí)行,而君主應保證中央權力的鞏固。只要君主能在準確把握全局,那么四方的臣民就會效勞)
36、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賢而有功,去勇而有強。(不用智慧可以明察,不顯賢能可以成就大業(yè),不逞勇武依然強大)
37、使殺生之機,奪予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生殺予奪之權落在臣下手中,如此一來君主就有失勢的.危機)
38、利莫長于簡,福莫久于安。(最大的利益莫過于簡樸,最大的福澤莫過于安穩(wěn))
39、私行勝,則少公功。(營私舞弊之風盛行,臣下就不能盡職為君效力了)
40、和氏之璧,不飾以五采。(像和氏璧那樣的美玉,不必用五色飾物來裝飾)
41、一手獨拍,雖疾無聲。(一只手擊掌,即使再用力也不會有聲音)
42、君見惡,則群臣匿端;君見好,則群臣誣能。(如果是君主所厭惡的,那么群臣就會將其隱匿起來;如果是君主所喜好,那么群臣就會弄虛作假來迎合)
43、眾人助之以力,近者結之以成,遠者欲之以名,尊者載之以勢。(眾人會全力幫助他,身邊的人樂于結交他,遠方的人真心贊譽他,權高位重的人也會推崇他)
44、見而不見,聞而不聞,知而不知(看見就好像沒看見,聽到好像沒聽到,知道好像不知道)
45、虛則知實之情,靜則知動者正。(置身事外,才會看清真相;保持冷靜,才能制定出行動原則)
46、去其智,絕其能,下不能意。(君主隱藏智慧,不露才能,臣下就無法猜測他的意圖)
47、太山不立好惡,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小助,故能成其富。(泰山不以自己的好惡來選擇土石,所以成就了它自身的高大;江海不分大小來容納河流,所以成就了它的廣博)
48、君無見其所欲。(君主不應該表露自己的喜好)
49、虛靜無事,以暗見疵。(保持虛靜無為的狀態(tài),往往會從隱蔽的角度得知他人的行為漏洞)
50、君人者釋其刑徳而使臣用之,則君反制于臣矣。(君主聽憑臣下私自施予刑罰與恩德,這樣一來就會反為臣下所控制)
51、華而不實,虛而無用!俄n非子·難言》
52、夫物者有所宜,才者有所施,各處其宜,故上下無為。(世間萬物都各有特性,不同的才能有不同的施展方向,令有才干者各得其所,所以君主就可以無為而治。)
53、不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見示,故有大功。(不被小事妨害自己的長處,所以能取得大名;不過早顯示自己的才能,所以能成就大業(yè))
54、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韓非子·難一》
55、制在己曰重,不離位曰靜。重則能使輕,靜則能使躁。(權柄在手就是所說的重,不離本位就是所說的靜。持重者能夠控御輕浮者,寧靜者能夠克制急躁莽撞)
56、火形嚴,故人鮮灼;水形懦,人多溺。(火的形態(tài)看起來是嚴酷的,所以很少有人被灼傷;水的形態(tài)看起來是柔弱的,所以經常有人淹死)
法家的名言11
1、以智說愚必不聽。
2、虛則知實之情,靜則知動者正。
3、能法之士勁直,聽用,則燭重人之奸行。
4、君人者釋其刑徳而使臣用之,則君反制于臣矣。
5、制在己曰重,不離位曰靜。重則能使輕,靜則能使躁。
6、自見之謂明。
7、去好去惡,臣乃見素;去舊去智,臣乃自備。
8、一以當十,所向無敵。
9、君見惡,則群臣匿端;君見好,則群臣誣能。
10、法莫如顯,而術不欲見。
11、自勝謂之強。
12、智術之士,必遠見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燭私。
13、使殺生之機,奪予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
14、變法之士,孤存孤戰(zhàn),不得領袖支撐,變法必。
15、故智術能法之士用,則貴重之臣必在繩(朝綱)之外矣!
16、奸臣蕃息,主道衰亡。
17、能法之士,必強毅而勁直,不勁直,不能矯奸。
18、功雖疏必賞,過雖近必誅。
19、物盡其用,人盡其才。
20、愛多者則法不立,威寡者則下侵上。
21、君無見其所欲。
22、小利為大利之殘。
23、末大必折,尾大不掉。
24、人主好賢,則群臣飾行以邀君欲,則是群臣之情不效。
25、群臣見素,則大君不蔽矣。
26、愛臣太親,必威其身;人臣太貴,必易主位。
27、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賢而有功,去勇而有強。
28、見而不見,聞而不聞,知而不知。
29、非圣賢莫能聽至言。
30、倒言反事以嘗所疑。
31、人主無威而重在左右。
32、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zhí)要,四方來效。
33、小忠乃大忠之賊。
34、虛靜無事,以暗見疵。
35、故去喜去惡,虛心以為道舍。
36、眾人助之以力,近者結之以成,遠者譽之以名,尊者載之以勢。
法家的名言12
1、君無見其所欲。
2、陳輕貨于幽隱,雖曾史可疑也。懸百金于市,雖大盜不取也。(將便宜的東西放在幽靜偏僻的地方,及時是曾參史猷那樣的高潔之士也有盜取的嫌疑,將百金懸掛在鬧市,即使大盜也不會去搶奪。)(說明∶依重法嚴保,引導人民的行為)
3、為政猶沐也,雖有棄發(fā),必為之。愛棄發(fā)之費,而忘長發(fā)之利,不知權者也。(治理國家就好像洗頭發(fā)一樣,即使是洗掉了一些頭發(fā),也必須要洗干凈。因脫落的頭發(fā)而惋惜,卻忘了新發(fā)會所以而生長,這就是不懂得權衡利弊。
4、制在己曰重,不離位曰靜。重則能使輕,靜則能使躁。
5、威不貳錯,制不共門。(權威與法令不能由君臣雙方共享)
6、一聽則愚智不分,責下則人臣不參。(一一傾聽意見,愚蠢和智慧就不會混亂而辯識不清,善于督促臣下,臣下的優(yōu)劣就不會混雜而確定不明)
7、千里之馬時一,其利緩;駑馬日售,其利急。(千里馬只是偶爾會出現,所以獲利很慢;二劣馬很常見,所以獲利快。)
8、能法之士勁直,聽用,則燭重人之奸行。
9、虛則知實之情,靜則知動者正。
10、有言者自為名,有事者自為形,形名參同,君乃無事焉,歸之其情。(進言者自然會證明他的主張,行事者自然會產生必須的效果,將效果和主張相比較,君主就不必親自處理事務,而實情自然會顯現出來。)
11、小知不可使謀事,小忠不可使主法。(在小事上耍小聰明的人不能讓其謀劃大事,在小事情上忠心的人不能命其主管法律。)(說明∶這樣的人缺乏全局觀)
12、公如青山,我如松柏,粉身碎骨,永不相負。
13、去好去惡,臣乃見素;去舊去智,臣乃自備。
14、恃人不如自恃也。(求人不如求己)
15、不知而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不知實情而進言,是不明智的;深知情形而不進言,是不忠誠的。)
16、人臣之爭事而亡其國者,皆虺類也。(群臣之間相互爭權奪利而致使國家滅亡的,都和虺是一類的)(說明∶虺hui∶一蛇二頭)
17、凡說之難∶在之所說之心,能夠吾說當之。(大凡進言的關鍵∶在于了解對方的心理,并能夠用我的觀點來適應他。)
18、以為不當名也,害甚于有大功,故罰。(因為事先說的目標太低,這種危害遠遠超出了他們的功績,所以應當處罰。)
19、利之所在,則忘其所惡,皆為孟賁。(只要有利益,他們就會忘掉恐懼和憎惡,而都變得象孟賁一樣。)
20、饕貪而無饜,近利而好得者,可亡也。(貪得無厭,唯利是圖的,有亡國的可能。)
21、眾人助之以力,近者結之以成,遠者譽之以名,尊者載之以勢。
22、貪盜不赴谿而掇金,赴谿而掇金則身不全。(即使是再貪婪的盜賊也不會跳到深澗之中去撈取金子,因為到深澗中撈金子就很難保全自身。)
23、一手獨拍,雖疾無聲。(一只手擊掌,即使再用力也不會有聲音)
24、賞罰無度,國雖大,兵弱者,地非其地,民非其民也。(賞罰沒有法度,國家雖大而士兵疲弱,那么其土地和人民遲早會被其它國家所占有。)
25、圣人為國也,觀俗立法則治,察國事本則宜!渡叹龝
26、以人言善我,必以人言罪我。(聽信旁人的言語而親近我的,必定還會因為聽信別人的言語而責怪我。)
27、非圣賢莫能聽至言。
28、事有舉之而有敗,而賢其毋舉之者。(事情有做了卻不成功的,但這也勝過不去做的)
29、法莫如顯,而術不欲見。
30、虛則知實之情,靜則知動者正。(置身事外,才會看清真相;堅持冷靜,才能制定出行動原則)
31、淺薄而易見,漏泄而無藏,不能通群臣之語者,可亡也。(君主言行淺薄,而將心意泄露無遺,行事不能周密慎重而失言泄露給臣下的,就會有亡國的禍患。)
32、蕩而失水,螻蟻得意焉。
33、人處疾則貴醫(yī),有禍則貴鬼。(當人患病的時候就會尊敬醫(yī)生,遭遇災難的時候就會敬畏鬼神)(說明∶欲在法律控制引導之下,則民將少欲)
34、今欲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皆守株之類也。(此刻想要用先王的法度來那里當今的臣民,和守株待兔是一樣的)
35、以智說愚必不聽。(智者向愚魯之人進言,必須不會被采納。)
36、奸臣蕃息,主道衰亡。
37、諫說談論之士,不可不察愛憎之主而后說焉。(進諫上言的臣下,不可不先了解君主的好惡然后進言。)
38、制在己曰重,不離位曰靜。重則能使輕,靜則能使躁。
39、佯愛人,不得復憎也;佯憎人,不得復愛也。(假裝憎惡,就無法對其再加以憎惡;假裝憎惡,就無法再對其施以恩惠)
40、夫有材而無勢,雖賢不能治不肖。故立尺材于高山之上,則臨千仞之谿(xi),材非長也,位高也。(有才干而沒有權勢,即使是賢人也無法控御不肖之徒。一尺長的木材樹立在高山之上,就能俯瞰萬丈深淵。這并非是木頭長,而是它所處的地位高。)
41、圣王者不貴義而貴法,法必明,令必行,則已矣。———《商君書》
42、顧小利,則大利之殘也。(只貪圖一些微小的利益,就會使整體的利益受到損害。)
43、言之為物也,以多信。(言語這東西,說多了就有人相信)(說明∶謊言重復了一千遍就變成了真理)
44、自見之謂明。
45、凡人之大體,取舍同者則相是也,取舍異者則相非也。(大凡人的本性,都是觀點相同的就相互肯定,觀點不一樣的就相互反對。)(說明∶君主應使臣下的是非取舍同于自我的意志。)
46、愛臣太親,必威其身;人臣太貴,必易主位。
47、和氏之璧,不飾以五采。
48、利莫長于簡,福莫久于安。
49、法莫如顯,而術不欲見。(法必須要讓人明了,而術必須不能被人覺察)
50、虛靜無事,以暗見疵。
51、太山不立好惡,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小助,故能成其富。
52、故視強,則目不明;聽甚,則耳不聰;思慮過度,則智識亂。
53、辭辯而不法,心智而無術,主多能而不以法度從事者,可亡也。(口若懸河而不守法度,頭腦聰慧卻不知以法術治國,君主才智出眾卻不依法行事的,有可能亡國)
54、功雖疏必賞,過雖近必誅。
55、虛靜無事,以暗見疵。(堅持虛靜無為的狀態(tài),往往會從隱蔽的角度得知他人的行為漏洞)
56、固有口不以私言,有目不以私視,而上盡制之。(所以雖然有嘴卻不私下發(fā)表議論,雖然有眼睛卻不私下窺探,而僅有君主掌控著一切。)
57、時有滿虛,事有利害,物有生死。
58、使殺生之機,奪予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
59、長侮偷快,數以德追禍,是斷手而續(xù)以玉也。(長久地責難犯小錯誤的人,經常侮辱別人而換得一時之快,屢次用恩惠來補償給別人帶來的災禍,這就像是斷掉的手又用玉接上一樣,所以君主才有易位的禍患。)
60、小忠乃大忠之賊。
61、蕩而失水,螻蟻得意焉。(魚游到岸邊擱淺的是時候,就會被螻蟻吃掉)
62、處卑賤之位而不計者,此禽鹿肉,人面而能強行者耳。詬莫大于卑賤,而悲莫甚于窮困,久處卑賤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惡利,自托于無為,此非士之情也!妒酚浝钏沽袀鳌
63、使事不相干,故莫訟;使士不兼官,故技長;使人不一樣功,故莫爭。(使臣下所任職務不相干涉,相互之間就不會發(fā)生訴訟;使一個人不兼任多個職務,就能令其充分發(fā)揮才干;使臣下建立功績不一樣,就不會發(fā)生爭執(zhí)。)
64、故勢不便,非所以逞能也。(所以,當形勢不便時,是不應當逞強的)
65、故智術能法之士用,則貴重之臣必在繩之外矣!
66、圣人之道,去智去巧。智巧不去,難以為常。(圣人處世,是不需要智慮與機巧的。因為不拋棄智慮機巧,就很難維持長久。)
67、不慎其事,不掩其情,賊乃將生。(不謹慎行事,不隱藏實情,奸賊才會有機可乘)
68、臣得樹人,則主失黨。(如果臣下有權任免官員,那么君主就會失去心腹之人。)
69、大意無所拂悟,辭言無所擊摩,然后極騁智辯焉。(進言的資料沒有違逆的地方,言辭沒有抵觸的地方,之后才能施展才智展開論述。)
70、以至智說至圣,未必至而見愛。(智者對圣人進言,也未必得當而被采納。)(說明∶總之,還得等,還得想辦法。)
71、刑當無多,不當無少。(刑罰恰當就不會嫌多,刑罰不當就不會嫌少。)
72、恬淡有趨舍之義,平安知禍福之計。(恬靜淡泊之后才能把握取舍的原則,平穩(wěn)安閑之后才能察知禍福的端倪)(說明∶拒斥外界的誘惑)
73、倒言反事以嘗所疑。(故意正話反說或正事反做,來試探臣下)
74、不塞隙穴而勞力于赭堊,暴雨疾風必壞。(不將房屋的裂縫塞住,卻只想著將墻壁粉刷漂亮,一旦暴風驟雨來臨,房屋必須會倒塌。)
75、無心之失在所難免,滴水不露豈會無心!肚貢r明月伍之君臨天下》
76、一以當十,所向無敵。
77、法不阿貴,繩不撓曲。(法律不能逢迎權貴,就像墨繩不能遷就彎曲一樣。)
78、聽其臣而行其賞罰,則一國之人皆畏其臣而易其君,歸其臣而去其君矣。(那么過重民眾就會敬畏掌權的大臣二輕視君王,于是也就會歸附大臣而與君離心離德了。)
79、去好去惡,臣乃見素;去舊去智,臣乃自備。
80、緩心而無成,柔菇而寡斷,好惡無決而無所定立者,可亡也。(行事遲緩,一無所成,優(yōu)柔寡斷,難辨是非而毫無主見的,有亡國的可能。)
81、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zhí)要,四方來效。
82、千里之堤,毀于蟻穴!俄n非子·喻老》
83、爵祿生于功,誅罰生于罪,臣明于此,則盡死力而非忠君也。(得到高官厚祿是因為建立功績,受到誅殺懲治是因為觸犯法令,臣下如果明白這一點,機會拼命效力,而并非認為自我只是忠君了。)
84、宮有堊,器有滌,則潔矣。(宮室結果粉刷,器皿經過洗滌,就都會干凈了。)
85、以智說愚必不聽。
86、良藥苦于口。(良藥苦可是能治病。)
87、智術之士,必遠見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燭私。
88、強以其所不能為,止以其所不能已,如此者身危。(勉強君王去做他所做不到的事情,停止君王去做他所不能停止的事,這樣一來,就會危及己身。)
89、功雖疏必賞,過雖近必誅。
90、譽異人與同行者,規(guī)異事于同計者。(用過去的模范人物贊譽對方的品行,用過去的典范案例說服對方)(說明∶迎合說服的技巧而已)
91、廢常上賢則亂,舍法任智則危。故曰∶上法而不上賢。(廢棄常理而尊崇賢者就會導致國家混亂,舍棄法律而任用智者就會導致國家危亡。所以說∶要依法而行而不能聽信賢能之士。)
92、人主好賢,則群臣飾行以邀君欲,則是群臣之情不效。(君主喜歡任用賢能之士,那么臣下就會自我粉飾迎合來君主)(說明∶還是讓大家各司其職,別把期望寄托在個別的賢能之士身上,防止權利的偏移)
93、君無見其所欲。(君主不應當表露自我的喜好)
94、去規(guī)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輪!怪兄魇胤ㄐg,拙匠守規(guī)矩尺寸,則萬不失矣。(不使用輔助工具而只憑自我的感覺來度量,即使是奚仲那樣的巧匠也做不成一個車輪!绻髂軌蛞孕塘P之術為本,普通工匠懂得使用輔助工具,那么就不會有什么失誤了。)
95、搖木者一一攝其葉,則勞而不遍;左右拊其本,而葉遍搖矣。(搖動樹木的人如果一一撥動樹上的葉子,即使勞累也不能全部讓葉子動起來;而左右搖晃樹干,那么所有的葉子都會搖動起來。)(說明∶應以法律作為主桿)
96、自見之謂明。
97、淺薄于爭守之事,而務以仁義自蝕者,可亡也。(不懂得戰(zhàn)爭,而以仁義自居者,有亡國的可能)
98、利莫長于簡,福莫久于安。(最大的利益莫過于簡樸,最大的福澤莫過于安穩(wěn))
99、存亡在虛實,不在于眾寡。
100、故舍己能而因法數,審賞罰。(所以棄用自我的才干而依據法令來才定賞罰)
101、冬日之閉凍也不固,則春夏之長草木也不茂。(如果冬天封凍得不夠徹底,那么春夏的草木也不會茂盛生長。)(說明∶事先將危害國家的一切不良因素扼殺在萌芽狀態(tài))
102、故去喜去惡,虛心以為道舍。
103、千里之堤,以螻蟻之穴潰。(千丈長堤也會因蟻洞的貫通而潰敗。)
104、故明主使法擇人,不自舉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所以明君依據法令來任用臣下,而非隨意任用;依據法令評定功績,而非隨意評定。)
105、世有不可得,事有不可成。(世間總有得不到的東西,也總有辦不到的事)
106、火形嚴,故人鮮灼;水形懦,人多溺。
107、君人者釋其刑徳而使臣用之,則君反制于臣矣。
108、安危在是非,不在于強弱。(一國的安危決定于君主的行為是否正確,而不決定于國力的強弱)
109、小利為大利之殘。
110、貴私行而賤公功者,可亡也。(推崇私行而輕視公功的,就有滅亡的可能)
111、行賢而去自賢之心,焉往而不美?(做賢德的事情卻不以賢德自居,還有什么事是辦不好的)
112、人主好賢,則群臣飾行以邀君欲,則是群臣之情不效。
113、權勢不能夠借人,上失其一,臣以為百。(君主的權勢不能夠借由臣下使用,君主失去一點權力,臣下就會得到很多的利益。)
114、愛臣太親,必威其身;人臣太貴,必易主位。(過于寵信臣下,必然會危及君主自身;臣下權勢過重,必然有篡位之心)
115、凡德者,以無為集,以無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凡是德都是因為無為而聚集,因無欲而成就,因不思而安穩(wěn),因不用而牢固。
116、以肉去蟻,蟻愈多;以魚驅蠅,蠅逾至。(用肉來驅趕螞蟻,螞蟻反而會越聚越多;以魚來驅趕蒼蠅,蒼蠅也會越來越多。)
117、愛多者則法不立,威寡者則下侵上。(過于寵溺臣下,法令就難以確立。缺乏威嚴就會被臣下欺凌)
118、法莫如顯,而術不欲見。
119、樹橘柚者,食之則甘,嗅之則香;樹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樹。
120、行賢而去自賢之心,焉往而不美?
121、不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見示,故有大功。(不被小事妨害自我的長處,所以能取得大名;可是早顯示自我的才能,所以能成就大業(yè))
122、小利為大利之殘。
123、誘道爭遠,非先則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調于馬?
124、小忠乃大忠之賊。
125、君臣之利異,故人臣莫忠,故臣利立而主利滅。(君臣之間的利益是相對立的,所以沒有臣下是忠誠的,所以臣下得到利益,君主的利益就會喪失。)
126、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避匹夫。(施加刑罰不回護大臣,施以獎勵不忽略平民)
127、怯懾而弱守,蚤見而心柔懦,知有謂可,斷而弗敢行者,可亡也。(性格怯懦而不敢堅持己見,雖有遠見卻優(yōu)柔寡斷,明知應當做的,卻又不敢當機立斷去執(zhí)行,有亡國的可能。)
128、虛靜無事,以暗見疵。
129、一以當十,所向無敵。
130、賞譽薄而謾者下不用也,賞譽厚而信者下輕死。(君主的獎勵與贊譽微薄,而出言有難以兌現,臣下就不會為其效力,君主的獎勵與贊譽豐厚并且很少食言,臣下就會拼死效力)
131、故去喜去惡,虛心以為道舍。(所以應當將親近好厭惡等情緒一并拋棄,才能成功地使用權謀之術)
132、眾人助之以力,近者結之以成,遠者譽之以名,尊者載之以勢。(眾人會全力幫忙他,身邊的人樂于結交他,遠方的人真心贊譽他,權高位重的人也會推崇他)
133、以強去強者,弱;以弱去強者,強。———《商君書》
134、說不行而有敗,則見疑,如此者身危。(提議未被采納而失敗,就會被猜忌,這樣就會危機己身)(說明∶給領導提意見要有點“心眼兒”)
135、世有不可得,事有不可成。
136、故智術能法之士用,則貴重之臣必在繩(朝綱)之外矣!
137、吶者言之疑,辯者言之信。(不善言辭的人所說的話就會令人生疑,而能言善辯的人所說的話就會令人覺得可信)
138、君人者釋其刑?而使臣用之,則君反制于臣矣。
139、故視強,則目不明;聽甚,則耳不聰;思慮過度,則智識亂。(用眼過度,則視力下降;用耳過度,就會聽力下降;用腦過度,就會思慮混亂)
140、鏡執(zhí)清而無事,美惡從而比焉;衡執(zhí)正而無事,輕重從而載焉。(明鏡清凈而無為,好與壞所以而明辨出來;秤桿端正而無所作為,輕與重會所以而稱量出來。)
141、不吹毛而求小疵!俄n非子·大體》
142、虛則知實之情,靜則知動者正。
143、使殺生之機,奪予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
144、勢不足以化則除之。(如果不能用威勢來使臣下馴服,就將其鏟除。)
145、無理而侮大鄰,貪愎而拙交者,可亡也。(不懂得禮儀而輕侮大國,貪婪自負而不善外交,有外國的可能)
146、唇亡而齒寒。(嘴巴沒了,牙齒就會感到寒冷)
147、無私賢哲之臣,無私事能之士。(不能親近賢明的臣下,也不偏愛頗具才干之士。)(說明∶只堅持工作關系,防止工作以外的關系,以免構成不良裙帶黨群)
148、濫于文麗而不顧其功者,可亡也。(沉迷于華麗卻毫無價值的辭藻,國家有可能滅亡。)
149、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賢而有功,去勇而有強。(不用智慧能夠明察,不顯賢能能夠成就大業(yè),不逞勇武依然強大)
150、使殺生之機,奪予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生殺予奪之權落在臣下手中,如此一來君主就有失勢的危機)
151、一手獨拍,雖疾無聲。
152、君見惡,則群臣匿端;君見好,則群臣誣能。(如果是君主所厭惡的,那么群臣就會將其隱匿起來;如果是君主所喜好,那么群臣就會弄虛作假來迎合)
153、物盡其用,人盡其才。
154、貴人或得計而欲自以為功,說者與之焉,如此者身危。(君主有時行事得當而想自居其功,而進言的臣下也參與其中,這樣就會危及自身。)(說明∶反正什么功勞最終都是老板的,就算有成績,也懂得及時急流勇退)
155、末大必折,尾大不掉。
156、愚者難說也,故君子難言也。(愚魯的人很難被說服,所以君子進言也是很困難的。)
157、上失扶寸,下得尋常。(君主有一點疏忽,臣下就會得到成倍的利益。)
158、愛多者則法不立,威寡者則下侵上。
159、火形嚴,故人鮮灼;水形懦,人多溺。
160、有幸之類,大必起于;行久之物,族必起于少。(有形體的事物,再大的也是從細微起來的;存在了很久的事務,必定是從細微開始聚集起來的。)
161、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亂于法術,托是非于賞罰。(不因過度思考使內心疲憊,不因個人私欲而令自身受害;依據法令和權謀來治理國家,經過賞罰來彰顯是非。)
162、眾人助之以力,近者結之以成,遠者譽之以名,尊者載之以勢。
163、樹橘柚者,食之則甘,嗅之則香;樹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樹。(種植橘柚,吃起來是甜的,聞起來是香的;而種植荊棘,長大了卻會刺傷人。)(說明∶栽培人時應格外謹慎)
164、臣閉其主,則主失位。(臣下閉塞君主獲得信息的渠道,那么主上就會喪失其君位。)
165、恃交援而遠近鄰,怙強大之救而侮所迫治國者,可亡也。(依仗盟國的強大而怠慢鄰國,依靠強大的靠山來欺侮其它國家的,有亡國的可能。)
166、散其黨,收其余,閉其門,奪其輔,國乃無虎。(粉碎朋黨,逮捕余孽,阻塞奸佞行事的途徑,鏟除其朋黨,國家才不會出現惡虎。)
167、人主無威而重在左右。(君主維修喪失轉而要仰仗臣下了)
168、今有馬于此,形容似驥也,然驅之不往,引起不前,雖臧獲不托足其軫也。(此刻有一匹馬在那里,外表看上去像一匹良馬,可是用鞭子趕它不走,用韁繩拉它不動,即使是卑賤的奴婢也不會將其當成騎乘的工具。)
169、自勝謂之強。
170、人臣挾大利以從事,故其行危至死,其力盡而不望。(臣下行事為了爭取更大的利益,所以會冒著生命危險來做事,竭盡全力也不會有怨言。)
171、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zhí)要,四方來效。
172、故勢不便,非所以逞能也。
173、智術之士,必遠見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燭私。(通曉治國之術的人,必定具有遠見卓識而善于明察事理。不善于明察事理就不能洞悉隱情。)
174、上下易用,國故不治。(君主親自處理繁雜事務,而臣下反而掌管大權,國家就是因為這點猜無法治理的。)
175、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韓非子·難一》
176、變法之士,孤存孤戰(zhàn),不得領袖支撐,變法必!
177、夫有材而無勢,雖賢不能治不肖。故立尺材于高山之上,則臨千仞之溪,材非長也,位高也。
178、過而不聽于忠臣,而獨行其意,擇滅高名為人笑之始也。(君主犯下錯誤卻不聽忠臣的勸諫,而一意孤行,就會身敗名裂而為人所恥笑)
179、罰薄不為慈,誅嚴不為戾,稱俗而行也。(刑罰輕并非是仁慈,誅罰重也并非暴戾,只是適合現實情景而已。)
180、三人言而成虎。(三個人說有老虎大家就會相信)
181、見而不見,聞而不聞,知而不知。
182、凡德者,以無為集,以無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
183、君見惡,則群臣匿端;君見好,則群臣誣能。
184、末大必折,尾大不掉。
185、見而不見,聞而不聞,知而不知
186、故去喜去惡,虛心以為道舍。
187、佯愛人,不得復憎也;佯憎人,不得復愛也。
188、省同異之言以知朋黨之分,偶叁伍之驗以責陳言之實。執(zhí)后以應前,按法以治眾,眾端以參觀。(經過觀察臣下的言語差異來區(qū)別朋黨,經過對臣子行為來辨別陳言是否可靠;以事后的結果與之前的言論相對照,根據法律治理民眾,結合各種情景進行參驗觀察。)
189、削株無遺根。(斬草務必除根)
190、奸臣蕃息,主道衰亡。
191、存亡在虛實,不在于眾寡。
192、且夫物眾而智寡,寡不勝眾,智不足以遍知物,故因物以治物。
193、火形嚴,故人鮮灼;水形懦,人多溺。(火的形態(tài)看起來是嚴酷的,所以很少有人被灼傷;水的形態(tài)看起來是柔弱的,所以經常有人淹死)
194、去好去惡,臣乃見素;去舊去智,臣乃自備。(君主隱藏自我的好惡,才會得見臣下的本來面目;拋去舊有的成見,不顯露自我的智慧,才會讓臣下各守其職)
195、無功者受獎,則財潰而民望。(沒有績效的人受到獎勵,那么就會導致財物匱乏而民眾抱怨。)
196、禍難生于邪心,邪心誘于可欲。(禍患是因奸邪之心而引發(fā)的,而奸邪之心是欲望引起的。)
197、物盡其用,人盡其才。
198、因可勢,求易道。
199、智術之士,必遠見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燭私。
200、欲速則不達!俄n非子·外儲說左上》
201、和氏之璧,不飾以五采。(像和氏璧那樣的美玉,不必用五色飾物來裝飾)
202、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俄n非子·說難》
203、華而不實,虛而無用!俄n非子·難言》
204、目失鏡,則無以正須眉;身失道,則無以知迷惑。(眼睛失去了鏡子,就無法端正面目;人失去了大道,就無法解開自我的迷惑。)
205、私行勝,則少公功。
206、以智說愚必不聽。
207、人行事施予,以利之為心,則越人易和;以害之為心,則父子離且怨。(人們辦事付出報酬,如果從對人有利的.角度著想,那么及時是關系疏遠的人也能夠合作;如果總想加害對方,那么即使是父子也會相互疏遠和怨恨。)
208、私行勝,則少公功。(營私舞弊之風盛行,臣下就不能盡職為君效力了)
209、虛則知實之情,靜則知動者正。
210、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子。(舉薦外人不排除自我的仇人,舉薦親近的人不排除自我的兒子。)
211、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則群臣畏其威而歸其利矣。(所以君主親自掌握賞罰之權,那么群臣就會畏懼他的刑罰而追求他的獎賞了。)
212、見而不見,聞而不聞,知而不知。
213、數披其木,毋使枝大本小;枝大本小,將不勝春風;不勝春風,枝將害心。(經常修剪枝葉,不能使枝大而主干;枝大而主干小,就經常受不住風吹,經不起風吹,枝葉就會使樹干折斷。)(說明∶別讓臣下的權力太大)
214、當涂者之徒屬,非愚而不知患者,必污而不知避奸也。(重臣的黨羽不是愚蠢而沒有遠見的人,就是敗壞而不避奸邪之事的人)
215、夫曰∶“言語辯,聽之說,不度于義”者,必不誠之言也。(所謂“言語動聽,令人高興,卻不合乎常理”的話,必定是不可信的話。)
216、好以智矯法,時以行雜公,法禁變異,號令數下者,可亡也。(喜歡憑借自我的聰明擅自更改法令,是海滄因私事而擾亂公務,法令朝三暮四屢次更改,國家有可能滅亡)
217、禁奸之法,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事。(防止奸邪的辦法,最好是禁止產生奸邪之心,其次是禁止傳播奸邪的言論,再次是禁止奸邪的行為)
218、功雖疏必賞,過雖近必誅
219、烹小鮮而數撓之,則賊其澤;治大國而數變法,則民苦之。
220、不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見示,故有大功。
221、有賢不肖而無愛惡。(君主應當明辨賢愚,但不應當因其賢愚而喜愛或厭惡。)
222、去其智,絕其能,下不能意。(君主隱藏智慧,不露才能,臣下就無法猜測他的意圖)
223、不赦死,不宥刑,赦死宥刑,是謂威淫。(不赦免死刑犯,不寬宥應受刑罰之人,赦免和寬宥都是權力的濫用。)
224、圣人之救危國也,以忠拂耳。(圣人為救國家于危難,不息違逆君主而以忠言勸諫)
225、自勝謂之強。
226、見而不見,聞而不聞,知而不知(看見就好像沒看見,聽到好像沒聽到,知道好像不知道)
227、可必,則越人不疑羿;不可必,則慈母逃弱子。(如果對對方的箭法有把握,那么即使是關系再疏遠的也不會懷疑后羿的箭法;如果沒把握射中,那么即使是母親,也會逃避自我的孩子。)
228、君人者釋其刑徳而使臣用之,則君反制于臣矣。(君主聽憑臣下私自施予刑罰與恩德,這樣一來就會反為臣下所控制)
229、大不可量,深不可測,同合刑名,檢審法式,擅為者誅,國乃無賊。(治國之術大到不可估量,深到難以測量,考核臣下的言語與行為是否一致,檢驗他們的言行是否合乎法度,恣意妄為的立即誅殺,這樣國中才不會出現禍患。)
230、群臣見素,則大君不蔽矣。
231、不自操事而知拙與巧,不自計慮而知褔與咎。(不親自處理事務而明察臣下干練與否,不親自謀劃而能夠知道臣下行事的禍與福。)
232、太山不立好惡,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小助,故能成其富。(泰山不以自我的好惡來選擇土石,所以成就了它自身的高大;江海不分大小來容納河流,所以成就了它的廣博)
233、群臣見素,則大君不蔽矣。(群臣本來的面目顯現出來,那么君主就不會收到蒙蔽了)
234、因可勢,求易道。(根據能夠成功的形勢,來尋求易于成功的方法)
235、虜自賣裘而不售,士自譽辯而不信。(胡人自我售賣皮裘就難以賣出去,士人自我稱譽辯說就不會被信任。)(說明∶自我夸耀自我是不明智的舉動。)
236、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賢而有功,去勇而有強。
237、以儉得之,以奢失之。(古時的君王因勤儉而得到天下,因奢靡而失去天下)
238、去其智,絕其能,下不能意。
239、事以密成,語以泄敗。(大事都是因秘密進行而成功,因言語的泄露而失敗的)
240、君子去泰去甚。(君子行為處事要適可而止,不應過度)
241、能法之士,必強毅而勁直,不勁直,不能矯奸。
242、人主無威而重在左右。
243、眾人助之以力,近者結之以成,遠者欲之以名,尊者載之以勢。
244、羈旅起貴以陵故常者,可亡也。(使他國之人顯貴而凌駕于國內舊臣之上的,有亡國的可能)
245、倒言反事以嘗所疑。
246、貴人有過端,而說者明言禮義以挑其惡,如此者身危。(君主犯了錯誤,而進言的臣下指出其違背禮義,由此引起君主的厭惡,這樣一來,就會危及己身)
247、愛多者則法不立,威寡者則下侵上。
248、同事之人,不可不審察也。(采取同樣行動的人,不可不加以審查[可能有不一樣的原因])
249、無功貴而勞苦賤,如是則下怨。(毫無功績者得富貴,盡心竭力者貧賤,如此就會使臣民怨恨在心。)
250、圣人之道,去智去巧。智巧不去,難以為常。
251、欲利之心不除,其身之憂也。(欲望的心理不除去,就會給自身帶來憂患。)
252、上無其道,則智者有私詞,賢者有私意。(君主不以法治理,那么智者就會有違法的言論,賢者在私下也會有不軌的意圖)
253、行小忠,則大忠之賊也。(臣下在瑣碎之事中表現出的忠誠,會使國家真正受到損害。)(說明∶如果對領導同志關心得太無微不至了,請細心)
254、人主好賢,則群臣飾行以邀君欲,則是群臣之情不效。
255、事有舉之而有敗,而賢其毋舉之者。
256、禁,主之道,必明于公私之分,明法制,去私恩。(有所禁止,是君主之道,必須公私分明,嚴明法紀,不徇私情。)
257、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難知。(不吹開皮上的毛來尋找細小的疤痕,不洗凈器物上的污垢來查看微末的缺陷)
258、存亡在虛實,不在于眾寡。(一國的存亡要看權柄是否掌握在君主手里,而不應看國家武力的強弱)
259、巧為?,拙為鳶。
260、群臣守職,百官有常;因能而使之,是謂習常。(群臣恪盡職守,百官行事有法可依;君主根據他們的本事加以任用,這就是遵循常規(guī)。)
261、牽犬東門,豈可得乎?
262、去甚去泰,身乃無害。(行為可是度,才不會危及己身)
263、醫(yī)善吮人之傷,非骨肉之親也,利所加也。(醫(yī)生善于吸吮病人瘡口的膿血,二者之間并非有血緣關系,只是存在利益罷了。)
264、任賢,則臣將乘于賢以劫其君;妄舉,則事沮不勝。(任用賢明,那么臣下就會憑借自我的才干來要挾君主;隨意用人,那么行事就不會成功。)(說明∶防止有本事的大臣架空君主)
265、知術之人為工匠也,不得施其技巧,故屋壞弓折;知治之人不得行其術,故國亂而主危。(懂得方法的人做工匠,卻不能自由施展技巧,所以造出的房屋會倒塌,制出的弓會折斷;懂得治理國家的人無法推行他的方法,所以國家就會混亂而危及君主)
266、夫物者有所宜,才者有所施,各處其宜,故上下無為。
267、不勁直,不能矯奸。(不剛勁耿直,就不能矯正奸邪之風)
268、無偸賞,無赦罰。(英明的君主不會隨意施以賞賜,也不會赦免本應處罰之人。
269、巧為輗,拙為鳶。(做車輗是聰明的,做木鳶卻是愚笨的)(說明∶研究成本與實際功效)
270、非知之難也,處之則難也。(了解情景并不困難,處理這種情景才是困難的。)
271、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賢而有功,去勇而有強。
272、故群臣陳其言,君以其言授其事,事以責其功。(所以臣下提出主張,君主根據主張命其行事,再依據結果來考核他們的功效)
273、故至治之國,有賞罰而無喜怒。(所以治理的最好的國家,賞罰分明而民眾沒有怨恨)
274、以積怒而御積怨,則兩危矣。(君臣上下以怒對怨,對雙方來說都是一種危機。)
275、非圣賢莫能聽至言。
276、倒言反事以嘗所疑。
277、其事不當,下考其常。(如果君主處事不當,那么臣下也會將其作為成例來效法。)
278、誘道爭遠,非先則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調于馬?(在路上賽馬,不是領先就是落后,而此時還總是關注對手的話,又怎樣能得心應手地駕馭自我的馬呢?)
279、說之以厚利,則陰用其言顯棄其身矣。(用厚利來說服他,那主張會被暗地里采用,二表面上被疏遠。)
280、主利在有能而任官,臣利在無能而得事。(君主的利益在于任用有才能的人為官,而臣下的利益在于庸庸碌碌卻能居于高位。)
281、因可勢,求易道。
282、群臣見素,則大君不蔽矣。
283、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則制于人。(君主最大的禍患就是信人臣下,信任臣下就反為其所制約。)
284、愛臣太親,必威其身;人臣太貴,必易主位。
285、君見惡,則群臣匿端;君見好,則群臣誣能。
286、故智術能法之士用,則貴重之臣必在繩(朝綱)之外矣!
287、人臣處國無私朝,居軍無私交,其庫府不得私貸于家,此名君之所以禁其邪。(群臣之間不許聚會,在軍隊之中不許私下結交,庫府中的財物不許私下借貸給旁人,這就是高明的君主防范奸邪之事的辦法。)
288、君無見其所欲。
289、誘道爭遠,非先則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調于馬?
290、大心而無悔,國亂而自多,不料境內之資而易其鄰敵者,可亡也。(狂妄自大而不思悔改,國內混亂而自我夸耀,不理解本國實力而輕視鄰國并與之為敵的,有亡國的可能。)
291、能法之士勁直,聽用,則燭重人之奸行。
292、下君盡己之能,中君盡人之力,上君盡人之智。(下等的君主盡自我的才能,中等的君主能夠竭盡他人的力量,上等的君主能夠竭盡他人的智慧)
293、群臣見素,則大君不蔽矣。
294、人主怠傲處其上,此世所以有劫君弒主也。(一旦君主怠慢倨傲而稍有疏忽,就會發(fā)生弒君奪位的災禍。)
295、巧詐不如拙成。(巧妙奸詐不如樸拙誠懇。)
296、恬淡有趨舍之義,平安知禍福之計。
297、恃人之以愛為我者危矣,恃吾不可不為者安矣。(依靠別人出于愛為我效力就危險了,依靠別人不得不為我效力才能平安。)
298、所謂壹刑者,刑無等級。———《商君書·賞刑》
299、人主無威而重在左右。
300、變法之士,孤存孤戰(zhàn),不得領袖支撐,變法必敗!
301、若以譽進能,則臣離上而下比周。若以黨舉官,則民務交而不求用于法。(如果依據眾人的贊譽而啟用賢能,那么臣下就會與君主離心離德,而私下相互勾結。如果經過朋黨的舉薦而任官,那么民眾就會追求交游結黨而不愿遵循法律)
302、一家二貴,事乃無功。(一國之中二人掌權,任何事都不會有所功效。)
303、交眾與多,外內朋黨,雖有大過,其蔽多矣。(臣下廣泛結交,朝中內外均有朋黨,那即使他們犯下大罪,君主也會被蒙蔽過去)
304、藏怨而弗發(fā),懸罪而弗誅使群臣陰憎而愈憂懼,而久未可知者,可亡也。(對觸犯眾怒的臣下不處理,對犯罪的臣下遲遲不加以法辦,就會使得群臣暗中憎惡和恐懼,這樣久了還沒有發(fā)覺,就會有滅亡的禍患)
305、因事之理,則不勞而成。(根據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來處理,那么就不必勞累身心也會有所成就。)
306、安利者就之,危害著去之,此人之情也。(能夠安逸或得利,人們就會接近;有危害和禍患,人們就會遠離。這是人之常情。)
307、右手畫圓,左手畫方,不能兩成。(右手畫圓,左手畫方,不可能兩者都成功)
308、制在己曰重,不離位曰靜。重則能使輕,靜則能使躁。(權柄在手就是所說的重,不離本位就是所說的靜。持重者能夠控御輕浮者,寧靜者能夠克制急躁莽撞)
309、夫物者有所宜,才者有所施,各處其宜,故上下無為。(世間萬物都各有特性,不一樣的才能有不一樣的施展方向,令有才干者各得其所,所以君主就能夠無為而治。)
310、度量雖正,未必聽也;義理雖全,未必用也。(即使準則正確,進言也未必會被聽;即使道理正確,也未必會被采納。)
311、且夫物眾而智寡,寡不勝眾,智不足以遍知物,故因物以治物。(相對于復雜的世事來說,個人的智慧是很渺小的,個人的渺小智慧難以處理繁雜事務,所以應當利用工具來處理事務)(比如∶法律制度及司法人員的設置等)
312、變褊而心急,輕急而易動發(fā),心悁忿而不訾前后者,可亡也。(心急氣躁,行為輕率而容易沖動,喜歡感情用事而不計后果,有可能會亡國)
313、輿人成輿,則欲人之富貴;匠人成棺,則欲人之夭死也。(輿人造車,就期望有人富貴;匠人造棺材,則期望有人早死。)
314、時有滿虛,事有利害,物有生死。(時機的盈虛是并存的,世事的利弊是兼有的,事務的生死是一體的)(說明∶君主不可因為這些不可避免的得失而怨怒)
315、去甚去泰,身乃無害。
316、烹小鮮而數撓之,則賊其澤;治大國而數變法,則民苦之。(烹調小魚卻屢次翻動,那就會令其破碎不全;治理大國卻屢次更改法令,那就會使百姓不看其苦)
317、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zhí)要,四方來效。(具體事務交由各級負責人去執(zhí)行,而君主應保證中央權力的鞏固。只要君主能在準確把握全局,那么四方的臣民就會效勞)
318、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亂于法術,托是非于賞罰。
319、恩怨不入公門。(不因私人之間仇隙而影響公務)
320、自勝謂之強。
321、貪愎喜利,擇滅國殺身之本也。(貪婪自負,好大喜功,這是導致國破身死的根本原因。)
322、不使自恣,安得移并。(使其不得越職,就不會有大權旁落或兼并權力的現象發(fā)生了。)
323、凡德者,以無為集,以無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
324、夫龍之為蟲也,柔可狎而騎;然其喉下有逆鱗徑尺,若人有嬰之者,則必殺人。(龍這種動物,柔順得能夠親昵并騎乘;可是龍的喉嚨下生有尺余長的逆鱗,如果有人碰到,龍就必然會將那人殺死。)
325、能法之士,必強毅而勁直,不勁直,不能矯奸。
326、變法之士,孤存孤戰(zhàn),不得領袖支撐,變法必敗!
327、奸臣蕃息,主道衰亡
328、觀聽不參則誠不聞。(君主如果不將臣下的言行相互驗證,那么就不會了解真實的情景。)
329、狠剛而不和,愎諫而好勝,不顧社稷而輕為自信者,可亡也。(固執(zhí)兇悍而不謙和,剛愎自用,不顧國家安危而我行我素,有可能會亡國)
【法家的名言】相關文章:
關于法家名言09-28
書法家協(xié)會工作總結和計劃11-19
家庭教育促進法家長心得體會01-15
家庭教育促進法家長心得體會11-03
書法家協(xié)會工作總結及工作計劃06-08
名言:教育經典名言03-04
[勤學的名言] 勤學的名言04-13
關于誠信的名言的名言02-24
經典的名言04-20
經典的名言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