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有關(guān)佛語的語錄36條
不論念佛也好,持咒也好,參禪也好,總要認定一門,驀直干去,永不退悔。今天不成功,今世不成功,來世一樣干。溈山老人所謂:"生生若能不退,佛階決定可期。"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佛語的語錄36條,感興趣的一起來看看吧。
1、誰為誰守候成一座不老青碑?誰為誰凝聚了一滴千年之淚?
2、你若無恙,歲月不傷,從此以后,做一個微笑的天使吧,相信幸福,它就在你心中,保持快樂,它就在你身邊。我愿與你做淡淡的女人,臨一朵花開,漾一箋蓮的心事,于素年錦時落定,心無塵,淡若水,漫聽歲月的禪音。
3、要先認識佛,才能成佛。我們以正思維來探討,何者為"佛"?泥塑紙繪,被供奉的是佛嗎?那只是佛像而已。什么是佛?清凈心就是佛。一慧律法師
4、心存善良之人,他們的心滾燙,情火熱,可以驅(qū)趕寒冷,橫掃陰霾。善意產(chǎn)生善行,同善良的人接觸,往往智慧得到開啟,情操變得高尚,靈魂變得純潔,胸懷更加寬闊。與善良之人相處,不必設(shè)防,心底坦然。
5、從一個表情、一句問候、一個眼神、一件小事開始學(xué)會付出,善意地看待這個世界,充實和喜悅便會時時與我們相伴。
6、(三)弘揚正法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已解脫人天繩索,汝等亦復(fù)解脫人天繩索,汝等當(dāng)行人間,多所過度,多所饒益,安樂人天,不須伴行,一一而去!
7、舍當(dāng)念舍重擔(dān),更莫造新?lián),?dān)是世間病,舍擔(dān)第一樂。《增一阿含經(jīng)》卷十七,四諦品
8、沒有機會聽聞佛法,坐擁金山也毫無福報;能聽聞佛法,能念佛,縱是乞丐,也是天下無比富者。
9、空空者,即是妄想自性處。
10、當(dāng)我們懷疑對方時,對方真的會朝著我們懷疑的方向發(fā)展;當(dāng)我們以陰性的角度看待事物時,事物便會向陰面發(fā)展;而當(dāng)我們以陽性的角度看待事物,事物便會向好的方面發(fā)展。故事中的兩位妻子對待先生的不同態(tài)度,產(chǎn)生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結(jié)果,這正是我們內(nèi)心感召的力量的作用。我們的一思一念,都會影響著事物的發(fā)展,而我們的一舉一動都能改變事物的發(fā)展,只要你去做,事情就會有所改變。
11、安逸快樂,雖然是每個人都喜歡的,也是每個人必須節(jié)制的?鞓 不可以過度,欲望也不可以放縱。孟子也說:"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也是 告誡人民不要耽于安樂,尤其是過分的安樂,沒有節(jié)制。
12、現(xiàn)代人生活很忙碌,理應(yīng)感到充實,但很多人都不知道生活的重心在哪里,內(nèi)心常常覺得空虛無聊,忙碌的工作、多樣化的娛樂方式便成了暫時的麻醉劑,麻醉時間一過,空虛感又會襲來。
13、世間之人無知無信,常與諸根而為奴仆,唯見掌中,不觀大利,易事不修,難者恒作。
14、當(dāng)知佛境界充遍,故眾生境界亦復(fù)充遍。離佛境界外,別無眾生境界;舍眾生境界外,別無佛境界。
15、所謂念佛,即是讓彌陀做我的主人,一切聽他,一切靠他,一切圍繞他;生活以彌陀為圓心,無論在哪里,生命的弧線永遠對準圓心,聚焦彌陀。早安!
16、當(dāng)我們快樂時,快樂的原因,并不是因為我們多擁有了什么,而是減少了一些煩惱和執(zhí)著;當(dāng)我們痛苦時,痛苦的原因,并不是因為我們?nèi)狈α耸裁,而是增加了一些自私和欲望?/p>
17、真正貧窮的不是那些所擁甚微的人,而是那些渴望更多的人。
18、人人皆以為王維只是在寫自然界景物的美麗,其實這首詩不只體現(xiàn)了自然界的美麗,更是詩人內(nèi)心的寫照,體現(xiàn)了詩人心中禪心與禪境的完美結(jié)合。這首詩的境界之所以如此靜謐、寂遠,原因在于詩人心無掛礙,眼中只有山間花落、月出、鳥鳴融為一體的美麗,不見人生的煩惱。
19、時間最不偏私,給任何人都是二十四小時;時間也偏私,并非給所有人都是二十四小時。最吝嗇時間的人,時間對他最慷慨;而慷慨放任時間流逝的人,最終會發(fā)現(xiàn)時間沒有給予自己任何東西。抓住今天,不依賴明天,就能掌控財富,從而把握自己的人生。與其每天感嘆時間的易逝,不如牢牢地把握時間,這樣才能在有限的時間桎梏下獲得最大的自由、最灑脫的幸福。
20、生活的路很寬,富貴貧窮代表的只是各自的活法。做小民有做小民的樂趣,當(dāng)官有當(dāng)官的憂愁。窮有喜富有悲,環(huán)境不同,個人的心境不同,體會到的生活滋味也就不同,正所謂"窮亦樂,富亦樂"。有些人想盡辦法苦苦追求本不屬于自己的東西,卻不知認真做事、老實做人才能開開心心地生活。
21、凡事看淡點看開些,順其自然,無意于得,就無所謂失。人生,看輕看淡多少,痛苦就遠離你多少。生活猶如萬花筒,喜怒哀樂,酸甜苦辣,相依相隨,無須過于在意,人生如夢,要試著看淡一切。
22、遍于一切宇宙與生命的真理,稱為世俗菩提心;超越一切宇宙與生命的真理,稱為勝義菩提心。世俗菩提心與勝義菩提心是佛教的唯一真理。世俗菩提心,是利他的角度而說,猶如美麗的花朵,給眾生帶來快樂;勝義菩提心,是自利的角度而言,仿佛豐滿的果實,自己成就圓滿。
23、大慧禪師苦口婆心,只為眾生能由真信仰起真修行,從而達于真悟之境界。 菩薩十地果位的修證,必須由十信為始終,所謂十信,包含信心、念心、 精進心、慧心、定心、不退心、護法心、回向心、戒心、愿心,請以此 十信之心為修行之準繩。
24、一杯難以入喉的咸水,如果注入一滴甜美晶瑩的泉水,也可以成為清涼的甘露。放下內(nèi)在的屠刀,也能蛻變成一朵純白柔軟的白云。要真正幫助一個人,最好應(yīng)該有容忍庸俗的氣度和寬恕他人的雅量,絕對不可因自命清高隨便懷疑、排斥他們,不跟任何人來往而陷于孤獨。
25、學(xué)佛的重點是凈化自己的內(nèi)心,如果內(nèi)心不清凈,學(xué)佛、修行會非常困難。當(dāng)內(nèi)心不清凈的時候,即使我們平時經(jīng)常念佛、抄經(jīng)、持咒,但內(nèi)心卻不能與佛菩薩相應(yīng)。進而影響我們的修行。同時,自己的內(nèi)心也不會得到快樂,因為內(nèi)心的不清凈,我們眼里看到的都是不好的事情,煩惱則會隨之而來,何來快樂與幸福?
26、有容乃大,只要有開放的廣闊心胸,就會過得非常舒服,脾氣也會很好,漸漸就會發(fā)現(xiàn),似乎傷害自己的人越來越少了。其實,并不是傷害你的人少了,而是你的心接納身邊事物的范圍擴大了,能包容各種不同性格的人。別人已經(jīng)傷害不了你,因為你根本不再把那些小小的言行舉止,放在心上了。
27、大多數(shù)人必須依賴身邊的人,依靠眾生才能修行,除非像很多高僧大德,在山洞里修一輩子。我們需要親情、友情,需要鄰里、同學(xué)、同事之間的相互關(guān)愛。我們每個人從頭到腳,身體里有數(shù)不盡的細胞活著,這些生命組成了"我",如果沒有這些細胞眾生,就不會有"我"的存在。
28、《金剛經(jīng)》說:"過去心不可得,現(xiàn)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我們真正擁有的只有現(xiàn)在。包括我,一個在修行中長大的宗教人士,從來都沒有思考過死了以后要做什么。我只想好好把握現(xiàn)在,讓每一天都活得有價值,讓別人感受到我活著對他們是有用的,這就是我每天活著的動力。
29、當(dāng)我們猶豫的時候,不要急于做出決定,往往最佳時機不是這個時候,讓自己沉淀下來,三思而后行。
30、佛說梵行是與這種見解無關(guān)的。不論一個人對這個問題的見解如何,世間實有生、老、壞、死、憂、戚、哀、痛、苦惱。
31、佛不但只是人類的一員,而且他也從不自稱曾受任何神靈或外力的感應(yīng)。
32、忌妒是很荒謬的,它除了在我們內(nèi)心制造出新的痛苦,并不能讓我們所忌妒的那些人少賺一點或變得比較不好。忌妒心還可能強烈到促使我們?nèi)ゴ輾e人的成功或財富,還有什么比這個更卑鄙的呢?這樣遲早一定會自食其果。
33、參禪三階段:一、執(zhí)著尋找禪的本體,無所得;二、粗通禪理,卻拘泥于"我即空",似悟而實未悟;三、頓悟瞬刻即永恒,我即佛、佛即我。
34、人命在呼吸間,生老病死,誰能阻擋?所以要好好珍惜。這來去無常的生命,讓生命散發(fā)出真善美的光輝。
35、渴求離言法,充滿思慮心,諸欲心不著,是名上流人。久客異鄉(xiāng)者,自遠處安歸,親友與知識,歡喜而迎彼。
36、我知道,我只向往這世間一點點的好,我便是那塵埃里的花,可以開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