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逍遙游》讀后感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么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逍遙游》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逍遙游》讀后感1
一說到鯤,大家想必都有了解。無論是讀過《逍遙游》的人,還是看過一些相關影視作品的人(例如《大魚海棠》),對鯤的形容都會集中在一個“大”字上。
沒錯,《逍遙游》中記載“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由此可見,鯤的身軀足足有幾千里長,確實碩大無比。但你們也許不知道,“鯤”字的原意指的是魚子,也就是魚卵,大小同玻璃彈珠一般大。那么,問題就來了,同樣的一個字,為什么在不同地方他的意思是截然不同的呢?我們知道北冥在莊子的想象中是一片不毛之地,十分荒涼,或許只有些低等生物在那里茍延殘喘地活著。
有一天鯤誕生了,他與其他的“鯤”一樣小,但它與其他的“鯤”唯一不同的是他討厭這個污煙瘴氣、渾濁不堪的地方,他想要到遙遠而優(yōu)美、迷人的南海去生活。但這對一條小魚而言,可望不可即,也許在途中就因壽命短暫就被黑白無常帶走了。但鯤并沒有為此放棄理想,他執(zhí)意要去南海,或許因為他的執(zhí)著,他的.形體竟然隨之改變了,變得巨大無比,不知其幾千里也。再然后,也許因為海路的遙遠、阻力又大,他可能還是無法達成自己的夢想,所以他又化身為巨大無比的鳥,名為鵬。鯤為了達成自己的夢想,不惜一而再,再而三地改變自己,讓自己可以達成自己的夢想。我們也應該和它一樣,為了自己的目標、夢想而奮斗、努力,改變自己使自己有能力去完成自己的夢想。
鯤化為鵬,他已擁有了良好的條件去南海,但鳥要飛就得憑借風的力量,鵬也并不例外。鵬要離開,他得借助六月的大風,乘風而起飛到九萬里的高空去,依靠風力加之自己的努力,然后飛到南冥。他拍打著水面激起三千米的浪花,再奮力拍打著翅膀,乘著大風盤旋而起。這途中無疑也是困難重重,他巨大的身軀必須也得憑借巨大的風才能飛起,有時可能風力不夠,或半途中風止了,那么鵬可能會重重的摔在海面上。即使有了強大的風,途中不免可能有雷雨、冰雹之類的阻礙。所以鵬并非有風就可以飛的,他必須努力克服種種阻礙才能飛到九萬里高空。而這之后的路途就更不用說了,北海到南海必然路途遙遠,必然有堅持不懈的毅力才能到達,這也象征著鵬堅持追求光明、自由,擁有自己的理想。
所以我們也要像鵬一樣,為自己的理想而奮斗、努力。
《逍遙游》讀后感2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在莊子眼中,如果做到這樣,就達到了絕對的真正的自由。然而,且不說人是否能達到這一境界,就算達到達到了,也是要服從“天地之正”,服從于并非出自內心的規(guī)則,這怎能是絕對的自由呢?
可見,絕對的自由是絕對不可能達到的。人生在世,就一定要有所依托,有所服從。不然,連使自己活下去的自由都沒有,又怎能追求人生的自由呢?但是,自由在我們生活中是確確實實存在的。不然,說出“不自由,毋寧死”的人豈不是沒了活下去的理由?那么,在這自由又是什么?從何而來?
答案是,這自由是范圍內的自由,來自于自律的自由。
當然,這種自由在老莊學說中難以找到它的蹤跡,我們只好回頭來看看孔子老人家是怎么說的!墩撜Z》中有這樣一句話:“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從心所欲,從中似乎品出了自由的味道?蛇@個自由,是與限制自由的規(guī)矩相共生的,但卻可以做到“不逾矩”。正是自律,使得這水火不容的兩種事物能夠和諧共處。
借用弗洛伊德的理論,我們一個人可以看作是自我,本我,超我的復合。自由,即是物質的我能夠服從“自我”的所思所想。而“自我”的所思所想,又收到“超我”的影響——即那個道德理想中的我。而自律,正是“超我”對“自我”的`掌控,使通往自由的道路。
為什么這么說?因為當一個人自律了,他的所思所想都將是從超我的角度出發(fā)。而超我的需求,往往不會逾越法律道德的底線。也就是說,內心所想,即為我之能做,也就達到了自由的境地。
就我們學生而言,我們的“超我”很有可能是勤奮努力,可以獲得高考優(yōu)異成績的高中生。如果自律,我們所想要的便是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那么,我們便不會認為諸如不準使用手機等等的條件而感到受限,因為它們并不是我們內心的渴望。只有當我們不再能夠學習,去追求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我們才會感到自由受挫。所以可以說,如果這樣,我們就實現(xiàn)了自由。
自律,使我自由。
《逍遙游》讀后感3
近讀《莊子逍遙游》,有些感想。
在這部分的幾篇文章中,莊子的思想主旨是說人應當脫離外在束縛,讓精神處于優(yōu)游自在、毫無掛礙的境界(即他所說的“至人無己”、“圣人無名”、“神人無功”)。為了說明自己的觀點,莊子杜撰了“鯤鵬與小鳥”的故事做鋪墊,來證明“小知(智)不及大知(智)”,也就是俗人與圣人在境界上的差異。又在《限制與自由》一文中把俗吏、宋榮子、列子的境界進行了比較(勝任一官之職而自以為了不起;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乘風而行猶有所待也),指出“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彼且惡乎待哉?”,繼而指出他認為最高的境界——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并且用“堯讓天下許由不受”來說明“圣人無名”(而我猶代子,吾將為名乎?),用“藐姑射之山上的神人”來說明“神人無功”,用“去除成見”的故事(惠子與莊子關于用大的對話)來說明“至人無己”。
那么,人真的能讓精神脫離物質的束縛日達到逍遙之境嗎?
回答當然是否定的。
物質和精神相互依存,這是毫無疑問的,過分強調哪一方面都是形而上學的錯誤做法。不知道當莊子窮困潦倒之際,連吃飯都成了問題的時候,他還能逍遙得起來嗎?他的這種理論,只是一朵不結果的花,“看上去很美”,對蕓蕓眾生是沒有什么實際用處的。在他看來,人只要有精神就行了,一味地追求精神上的自我陶醉就能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由此觀之,其主觀唯心主義的本質一目了然。
無己、無功、無名之論,說穿了,是莊子消極遁世的一種借口。甚至可以說是一種自私自利的表現(xiàn),是“有己”。是只追求自我精神享受而不管眾生疾苦的“不作為”行為,是極端個人主義的集中體現(xiàn)。就因為自己不愿意當那個漆園小吏,而把自己的想法讓天下人接受,那可能嗎?
當然,我們還是要感謝莊子。他為我們蕓蕓眾生的人生修為指出了方向——盡量不要因過分追求物質享受而損害自己的精神世界,以防人的異化。當今社會,物質極大豐富。多少人因過分追求金錢、地位、名氣而好大喜功,私欲膨脹,甚至鋌而走險,鋃鐺入獄。這些年,許多官員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我們應引以為戒。
《逍遙游》讀后感4
初讀《逍遙游》,我以為只有鯤鵬才配得上是逍遙者,一飛沖天,扶搖而上九萬里;志存高遠,絕云氣、負青天,登高望遠,馳騁于天地之間,豈不逍遙?
再讀《逍遙游》,我又覺得好像蜩與學鳩或者是尺鷃才是逍遙者。雖卑微弱小,搶榆枋而止,甚至時則不至,可又如何?想飛便飛,想停便停。不必等海運,也無須乘厚風,隨意自在,不亦是逍遙?
今日又讀《逍遙游》我恍然覺得之前都錯了,無論鯤鵬還是學鳩之類都可以逍遙呀,有多大能力做多大事,在什么處境就調整什么樣的心態(tài)不就是逍遙嗎?鯤待海動風起之時便化而為鵬去以六月息者也,可是若風之積也不厚,負大翼也無力之時就踏踏實實沉潛于北冥海底,這是鯤鵬的逍遙。尺鴳雖騰躍而上不過數(shù)仞卻無需依仗隨意翱翔于蓬蒿之間,這是尺鴳的逍遙。如同我們,有三月之糧便適千里之外,去看看遠方的世界;僅三餐只滿便適莽蒼之游,逛逛近郊的桃園,不也很好?可僅能這樣嗎?我又想到《為學》篇中那一窮一富兩個和尚,富者數(shù)年來欲買舟南下,猶未能也;貧者卻憑一盆一缽自南;,因此遠近不是問題、窮富也不是問題,心甘情愿才是逍遙。上古大椿、楚南冥靈雖有大年,立于世間看遍百態(tài)卻寂寞不能言。蟪蛄、學鳩雖是小年,卻呱躁喧虺身處紅塵好不熱鬧,大年也好小年也罷不都是只是一輩子?誰也學不成誰的樣子,誰也不必羨慕誰。有多大的`能力做多大的事便好。而至于一個人本身,少壯有力時可學習鯤鵬,扶搖直上九萬里;歲積力衰時不妨學習尺鴳,數(shù)仞騰躍飛之至便好。昨日有昨日的悲傷,明天有明天的歡喜,有什么呢?什么樣的處境調整什么樣的心情便好。巢于深林不過一枝,飲水江河不過滿腹,鷦鷯如此,偃鼠如此,鯤鵬、學鳩、尺鴳、蟪蛄,你我亦是如此,誰能分得清誰更逍遙呢?
這便是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的道理吧。
《逍遙游》讀后感5
這幾天都在給學生講莊子的逍遙游,對其中的一句話很有感觸。
“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本渥拥囊馑己芎美斫。就是說一個人如果只是到郊外,他只需要準備一天的糧食,回來時肚子依然很飽;一個人如果要走百里之外,他前一天就要搗米了,而一個人要到千里之外,他就需要積聚三月的糧食了。
可是這看似并不深奧的話卻含有大道理。它告訴我們:如果一個人志存高遠,他希望做一番事業(yè),那么他就要比別人做更多的準備,儲備更多的知識。反之如果你的志向渺小,容易實現(xiàn),那你要做的準備就少,需要的知識也不多。我認識的人里,有從小商販做成老板的;有以前在街邊理發(fā)現(xiàn)在卻開美容院的;有以前是當民工現(xiàn)在卻在做房地產的.....當然更多的人卻是以前是小商販,現(xiàn)在依然是小商販的;以前是理發(fā)的現(xiàn)在依然是理發(fā)的,以前是當民工的現(xiàn)在依然還在當民工......什么原因?那些成功的'人靠什么?我想這和他們的志向有關系,也和他們?yōu)榱藢崿F(xiàn)理想而踏踏實實的做準備分不開。說到這里我甚至給學生開起了玩笑,我說如果你希望就當一個民工,那么你現(xiàn)在學的知識都足夠了。
可就在我說學生的同時,我也突然想到了自己。我又是一個志存高遠的老師嗎?愛人有時會開玩笑的說我永遠只能是一個教書匠。是的,如果只是當一個匠人,我也覺得我的知識是足夠的,可是我也只是滿足于這一點,并沒有想過還可以做的更好。人生的境界的高低也就在這里吧。而人的境界的高低應該也是決定一個人成敗的原因吧。我們讀《井底之蛙》時,都會嘲笑那個不知天有多大的井底之蛙,笑他的愚蠢和見識,可是我們有多少人不都是滿足于自己所見的那片天,在不由自主的做著那只青蛙,而自己尚沒察覺呢?
感謝莊子,讓我在浮躁的社會里還有機會靜下心來反思自己,觀照自己的心靈。
《逍遙游》讀后感6
我們的祖先為我們造出了很多意思相對的詞:小與大,多與少,贏與虧,有與無……而祖先們卻沒有將其劃清界限,所以現(xiàn)在沒有人能真正分清它們,自從讀了莊子,我對有與無似乎有了更深的理解。
其實這些詞都是相對的,而非絕對的,就如物理上的動與靜,宇宙萬物都是運動的,而靜止只是相對于某一個物體而言。這些詞亦如此:富人會認為一間三室兩廳的舒適的房子過于狹小,而對于一位饑寒交迫的流浪者,一個屋檐下也許就足以他避雨容身;一塊面包渣如果是人將其掉在地上當然不會撿,但那卻是一群螞蟻的午餐……人生中的有與無也如此,沒有誰能真正劃清它們的界限,而且有時候,有即是無,無即是有。
莊子云:“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庇袝r人無求反而會得到很多:公司里有些人雖然嘴上不追求太高名位,但他們腳踏實地的工作,也會獲得老板的'賞識;買股票時如果你急于追求眼前的小利或盼望著每次都能賺大,反而會虧得很慘,而別無高求的人也許會找對時機。也許有些人認為這是錯誤的,現(xiàn)在的社會人只有有官欲、會做事、會說話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然而進一步想,那些人真的什么都擁有了嗎?有官欲即會失人欲,有野心即會失善心,有地位即會失自由……由此可見古人造詞之精妙,“舍得”一詞就可以理解為有舍必有得,有得必會舍,如果想得到所有,就要失去所有,這便是“有即是無,無即是有”的道理。
“有無”的概念可以引伸到生命的誕生和湮滅。莊子認為人之初就是一陣風,所以人死后也將化為一陣風仍然飛在人世間,因此世間沒有生與死的差別。這種想法也許很荒謬,但這都是因為他看淡了一切,在他的眼中人世間萬物都是無,也因此他寫下了流傳后世的《逍遙游》。身為青少年的我們也許不能像莊子那樣齊生死,等萬物,然而莊子看淡一切的態(tài)度值得我們學習。莊子認為逍遙就是無所待,學習處事亦如此。學無旁貸,心無旁騖,看淡一切成敗、悲喜,人生即是無,無中即是有。
《逍遙游》讀后感7
莊子做逍遙游主張要做到逍遙,那么究竟什么是逍遙呢?
逍遙意為從容,從容地接待事物,從容地直面困境。
蜩與學鳩笑鵬說:“我決起而飛,搶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蜩與學就不明白鵬為何要乘風飛九萬里之高。同時鵬也不理解蜩與學鳩“控于地”的樂趣。這兩者對于事物都存有局限性多,他們可以做到“化”,蜩化為鵬,鵬化為學鳩,也就可以相互理解了。由此,在遇到精神困頓時,若可以轉換角度看待事物,也就可以直面困境,從而超越了。同時蜩會學鳩并不了解鵬的位置,但做出評論這樣的妄加評論,不僅片面而且膚淺。
斥鴳的志愿在乎于蓬蒿之間,享受獨有的自得其樂。而鵬的志愿卻在遠方的南冥同時鵬也有足夠的能力達成志愿。人各有志,人的能力也不同,尊重客觀事實,即尊重困難所在,直面迎接。同時更要認清自己的能力,若能力不足以解決問題,那就體面地尋求幫助,這也是一種能力,在遭遇困境時從容地超越它,避免它成為更大的困頓。
我們追求平等,但事物生來便有差別,學鳩之翅,鵬之翅大小之差甚大,經歷的風浪自然不同,坳堂之水與江河之水深淺差距懸殊,所負之物亦然不同。人的能力不同,自然做的事也不同。在其位謀其事。朝菌不必羨慕大椿,大椿不必小瞧朝菌,大年與小年,只不過是自然的選擇罷了。人不必與他人比較,做事只需做好自己的本分,只要做好自己的本分,結果即使不是最好,但也一定并非最差。面對困境時,也只需盡全力,盡力超越困境若是強迫自身,恐怕還會形成新的`困頓,這樣便于從容逍遙相違背。
人貴在自知,亦貴在知他人。對于自身與他人有了準確的定位,便不會輕易有困頓,即使擁有也會得體的解決與超越,在生活中悠然自得,在精神上獲得自由。在生活中的從容,最終會轉變?yōu)楦矣谥泵嫒松p松超越困境的勇氣與自得。莊子所述的逍遙大抵如此。
《逍遙游》讀后感8
我們的祖先為我們創(chuàng)造了很多具有相對意義的詞:小與大,多與少,得與失,有與無……但祖先并沒有劃清它們之間的界限,所以現(xiàn)在沒有人能夠真正區(qū)分它們,自從讀了莊子,我似乎對有與無有了更深的理解。
其實這些話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就像物理學中的動與靜一樣,宇宙萬物都在運動,靜止只是相對于某個物體而言的'。這句話也是這樣:一個有錢人會覺得三房兩廳的舒適房子太小,但對于一個饑寒交迫的游子來說,一個屋頂可能就足以讓他避雨;掉在地上當然不會撿起來,但那是一群螞蟻的午餐……生活中存在與不存在也是一樣,沒有人能真正劃清它們的界限,有時,什么都沒有,什么都不是存在。
莊子云:“至人無我,神明無功,圣人無名。”有時候人不求必得:公司里有些人雖然不追求名利和地位,但腳踏實地的工作也會得到回報。老板的賞識;買股票時,如果急于追求眼前的小利,或者希望每次都能賺大錢,那么你就會損失慘重,期望值不高的人可能會找到合適的時機。也許有些人認為這是錯誤的。當今社會的人,只有有官欲、會做事、會說話,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但是,再仔細想想,那些人真的擁有一切嗎?欲為官則失為人之欲,有志則失仁義,有地位則失自由……由此可見中國古代文人之精巧。字。必須放棄,想要得到一切,就必須失去一切,這就是“有則無,無則有”的道理。
“存在”的概念可以推廣到生命的生滅。莊子認為,人之初如一陣風,死后也會化為一陣風,依舊飛翔在人間,所以人間沒有生死之別。這種想法或許有些荒唐,但這都是因為他看不起一切。在他眼里,世間萬物皆無物,于是寫下了流傳后世的《逍遙游》。身為少年的我們,或許無法像莊子那樣,生死存亡,等待一切,但莊子那種淡泊一切的態(tài)度,值得我們學習。莊子認為自由就是不等待任何東西,學習和做事也是如此。無所學,無所憂,一切成敗悲喜,人生無所不在,無所不在。
《逍遙游》讀后感9
近來正在學習莊子的《逍遙游》一文,我初次接觸這篇文章是在很久以前的一次課外閱讀上,記得當時只是在偶然一瞥中看到了一句話:“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當時只是覺得震撼莫名,而其后的“莊子”和這篇《逍遙游》便深深地印入腦海,近日再讀,依舊免不了對其中所蘊涵的深深的智慧而欽佩不已。整篇文章與開頭便以宏偉的視角展現(xiàn)出“鯤鵬展翅”的壯景,,那只“水擊三千里”的大鵬給人以深深地震撼,而其后的說理,更是讓人感觸頗深。“大鵬,棲于北溟而乘風遷于南溟,世人皆見大鵬展翼之宏偉,殊不知其借風之力也!贝簌i鳥之所以能夠一飛沖天,固然有著其自身的.能力,而更為重要的是能夠承載他的風。如果沒有巨大的風力相輔,那大鵬就會像“置于坳堂杯水”之上的水杯,“焉則膠”,又怎能有其扶搖直上的九萬里之高呢?想到這里,我不禁有所明悟,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大鵬,都有著扶搖直上的能力,可為什么有人成就極高,而有人則碌碌無為一生呢?答案很簡單,是風。
《逍遙游》中提到過:“適莽蒼者”,由果腹而返,“適百里者”,則“宿舂糧”,而“適千里者”更是要“三月聚糧”。而大鵬之飛,亦是須乘六月海動之風。“只有足夠充分的準備,才能有出色的成績”,這句話一直是不變的真理。在生活中,或許我們的理想就是大鵬,而我們所學習所積累的知識和經驗就是承載我們的“六月海動之風”,只有儲存到一定的知識,才能厚積薄發(fā),從而于六月海動而風起時,一飛沖而天,使“翼若垂天之云”,直飛南溟,否則“風”不大,無力負起雙翼,起飛尚且不行,又何談遠行?故此,在我們生活中,應努力的儲備、積累知識,讓自己所擁有的知識有足夠托起理想雙翼的力量,只有這樣,方才能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否則一切都只不過是“紙上談兵”罷了。
【《逍遙游》讀后感】相關文章:
經典讀后感05-31
《邊城》讀后感07-09
《簡愛》讀后感08-15
《飄》讀后感07-18
邊城讀后感07-18
星空讀后感06-14
匆匆讀后感07-30
《寬容》讀后感08-09
《家》讀后感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