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蘭河傳讀后感精選15篇
讀完一本經(jīng)典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為此需要認(rèn)真地寫一寫讀后感了。現(xiàn)在你是否對讀后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呼蘭河傳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呼蘭河傳讀后感1
一個活潑可愛又淘氣的小姑娘,跟著她的外祖父,在菜園里自由自在,無憂無慮地生活并玩耍著。她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就像一只出籠的鳥兒,無拘無束,在屬于她和外祖父的天堂里盡情地撒歡。這是《呼蘭河傳》中的一個簡短片段,也是民國才女蕭紅童年時期的真實寫照。
是啊,鄉(xiāng)村孩子們的生活是多么無憂無慮啊!在祖父的包容和疼愛之中,幼年的蕭紅在菜園子里度過了一段無憂無慮,令人難以忘懷的童年生活。她在這個歡樂的天堂中,能夠隨心所欲,盡情地玩耍。吃根黃瓜,捉只螞蚱,踢個菜種,潑瓢涼水……幼年蕭紅的幸?鞓,難道不令人神往嗎?
賞讀完這一段美文,腦海中依稀閃現(xiàn)出自己的童年生活。我的這一段與蕭紅類似的童年生活,可是我人生中的.一份無比珍貴的寶藏啊!
小時候,爸媽由于工作關(guān)系,于是將我托付在了鄉(xiāng)下的爺爺奶奶家。在老家,我天天可以和小伙伴們挑著擔(dān)子,拎著籃子,帶著老虎鉗,上山摘桔子,體驗趣味十足的“摘桔樂”,回到家后,再和小伙伴們一起美美地飽餐一頓。中午,小伙伴們互相串門,在院子里嬉戲打鬧,順便蹭一頓可口的午餐。下午,小伙伴們會獻(xiàn)出自己的那一份“血汗錢”,和大家一起湊錢買碗香氣四溢、回味無窮的餛飩,大家各自分到餛飩后,唏里嘩啦,風(fēng)卷殘云。然后,大家會不約而同地抬起頭,瞄一眼小伙伴們嘴邊的餛飩皮,相視一笑。如果天氣晴朗,老天開了恩,我們通常會上山去探險,有時候,林子或果園里也會有我們的身影。有時,我們會抓只罕見的小蟲兒,采朵奇異的小花兒,接著,又跟上大部隊浩浩蕩蕩地向另外一個地方進(jìn)發(fā)了。在山上,如果我們餓了或渴了,摘幾個枇杷打打牙祭不為過。運氣好的話,我們就能發(fā)現(xiàn)幾塊光滑,而且呈扁平狀的石頭,然后,大家便會帶上石頭,前往附近的一個池塘,打打水漂過過癮……
在那時,鄰居都是自來熟,兩個陌生小孩剛見面就能打成一片,好不快活!可是現(xiàn)在,在這個先進(jìn)的時代,這種日子不復(fù)存在了,以往,孩子們玩耍時那銀鈴般的笑聲也一去不復(fù)返了。
如今,那一座座直上云霄的高樓大廈占去了孩子們玩耍的空間,那一個個豪華的鋼筋水泥盒卻徹底禁錮了孩子們的心,F(xiàn)在,寫不完的作業(yè),學(xué)不完的知識,讀不完的補習(xí)班,是兒童們頭上的三座大山,他們無不被這三座大山壓得近乎窒息。學(xué)習(xí)和知識固然重要,但我們也渴望自由,我們也需要一個蕭紅式的童年。孩子們愛玩的天性,被無情地扼殺了。
鄰居?一起生活了十來年,連對方的相貌以及名字都是一問三不知,更別提一起談天說地,一起盡情玩耍了。在現(xiàn)代人的腦海里,鄰居往往只是一個未知、模糊的概念。
蕭紅的童年令人向往,每個人自己的童年也值得懷念與珍惜。過去的那份天真爛漫,被現(xiàn)代化理念吞噬了。在此,我要大聲呼吁:“還我們一顆真正的童心!”
呼蘭河傳讀后感2
讀完這本書之后,在我腦子里浮現(xiàn)出了一幅極為簡單的畫面:在一片茫茫的灰色之中,有兩道極為鮮艷的色彩,一道是溫暖的橙色,一道是充滿希望的綠色;一個是慈祥的祖父,一個是樂觀向上的馮歪嘴子。他們的出現(xiàn)、陪伴,使作者蕭紅懂得了許多許多,也使她在這麻木、沉悶、憂郁的氣氛中健康、快樂地成長。
“祖父”在蕭紅的童年生活中占據(jù)了一多半。幼年時,她經(jīng)常與祖父一起在他們的后院玩耍。有一次,她故意把一些玫瑰花插在了祖父的帽子上,祖父發(fā)覺后,并沒有因惡作劇而不高興,反而與“我”一起哈哈大笑。這時,另一個形象與祖父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那就是祖母。
書中描繪出了一個舊社會時期的刻薄的老婆婆。有一次,因為蕭紅的.淘氣,婆婆用針往蕭紅的指甲里扎。她有潔癖,不許蕭紅摸自己屋里的任何東西。如果蕭紅一碰什么東西,婆婆可能就會擦個不停。因此蕭紅一直懷恨在心,她十分討厭祖母。
而祖父卻恰好是一個老頑童、老小孩,能與任何孩子玩在一起。祖母的刻薄襯托出了祖父與其它大人的不同。
童年時,祖父教蕭紅念詩,她對詩很有興趣,因為覺得詩寫得很美,但當(dāng)時只注重讀音,并不知道意思。大了一點后,祖父才慢慢教導(dǎo)她,讓她知道了每一首詩表達(dá)的情感和意義。這可以看出,祖父的教導(dǎo)十分有方法。這最初的啟蒙教育,在蕭紅以后的生活中有著深遠(yuǎn)的影響。
祖父,就是這樣一個“老頑童”,他用一顆溫暖、善良的心呵護(hù)著蕭紅,用淳淳教導(dǎo)啟迪著她。他正是蕭紅生命中那一抹最溫暖、最重要的橙色。
“馮歪嘴子”在本書中最后一個出現(xiàn)。作者把他描寫得看似是一個被時代折磨得悲涼、不幸的人。他的妻子備受爭議,且在剛生下第二個孩子后就不幸死去,留下了一個哺乳期的嬰兒和一個一歲多的小孩。他們出生在草窩里,生下來也沒有好飯吃,一年瘦似一年,還不太會說話,但在馮歪嘴子的眼里,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發(fā)展:他得病的小驢可以去拉水了;大兒子可以牽著毛驢了;小兒子可以拍手、接?xùn)|西……正是他這種樂觀的精神,使長大后的蕭紅回想起來,仍為之感動、敬佩。
“馮歪嘴子”的精神像一盞盞明亮的燈,在蕭紅的內(nèi)心晝夜長明。他也不愧是那一道最亮麗、最充滿活力的綠。
除這兩條主色彩之外,還有一些小人物反映出來的色彩也很突出。比如有二伯——紫色。作者覺得他的行為很古怪:偷東西,自言自語,夜里哭著……作者當(dāng)時只是覺得奇怪,并不知道為什么,后來她終于懂了,有二伯其實是她身邊最悲涼不幸的人之一,一個被時代扭曲的人,帶著一點復(fù)雜的紫。
在《呼蘭河傳》的畫作中,雖然背景是一片片白茫茫的灰色,但每個人都有著屬于他們自己的顏色。這豐富的五顏六色構(gòu)成了蕭紅如夢一般的童年。
呼蘭河傳讀后感3
《呼蘭河傳》是中國近現(xiàn)代作家蕭紅的長篇小說,她于1942年初因為疾病病逝于香港,那一年她三十一歲,在最好的年華消失匿跡。
《呼蘭河傳》是蕭紅以故鄉(xiāng)呼蘭河為背景而撰寫的一本回憶小說,全書描繪了蕭紅在呼蘭河這個封建小地方的生活景象。小說講述了二十世紀(jì)初的鄉(xiāng)村故事,有新奇,有難忘,有感人,字里行間都透露出濃濃的農(nóng)家風(fēng)味。故事中慈祥的祖父、苦命的童養(yǎng)媳、小馬、租戶以及一大批沉落腐朽的靈魂,這些人物在書中的組合、牽連將生活、人心、社會描繪得極為深刻。更為重要的是:蕭紅以呼蘭河為回憶中心著重描繪了自己的童年世界。盡管那時候有很多很多的缺點——死板、生硬、封建、腐朽,但于蕭紅而言又何嘗不是安穩(wěn)、寬松、自在,不受約束的。這是一個美好的童年世界,蕭紅一生中真正的唯一的美好。
書里反復(fù)提到家里的后花園、提到家里的屋子、提到街上的泥坑……,在通信和交通都不那么發(fā)達(dá)的那時候,大概關(guān)于家鄉(xiāng)的記憶就是小時候的定格,不會再有更新。后花園里有花,是黃瓜花與倭瓜花;有樹,大榆樹與櫻桃樹;有蝴蝶、有螞蚱,在文字里可以感受到這個花園的熱鬧。大概這個后花園就像是是蕭紅小時候的游樂場,不知道替她打發(fā)了多少無聊的時光。屋子很大,有正房、有廂房。更重要的是,這屋子他們住了很久,就有很多老物件。比如祖母和母親的躺箱,里面有花絲線、有香荷包,這是獨屬于她的玩具。街上有個泥坑,下雨總是積水。積水里有人摔過跤,有豬淹死過,這積水帶來了很多茶余飯后的談資。
祖父是慈祥的,會帶著孫女在后花園里玩,會鏟地,會讓孫女趴在背上撒嬌;會講故事,會背詩;祖父還帶著淳樸與善良,把房子給人住,或者讓馮歪嘴子帶點吃的回家。小團圓媳婦是外地來的`,曾經(jīng)在井邊說過幾句話,而她卻在胡家被打,被用偏方各種“治療”,最終走向死亡?粗@個比自己大不了多少的人就這樣死去,大概給小時候的蕭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關(guān)于死亡,也關(guān)于當(dāng)時的環(huán)境。有二爺與馮歪嘴子正好形成鮮明的對比,有二爺渾渾噩噩的過著生活,從東家或者別處偷一點東西去賣,一天重復(fù)一天。馮歪嘴子卻在嘲笑譏諷中努力,對生活露出滿足的笑!坝谑撬粘5鼗钤谑澜缟希粘5刎(fù)著他那份責(zé)任!边@些人是小時候記憶的一部分,而年幼的蕭紅一定從這些人身上學(xué)到了什么,是祖父教過的詩句,還是小團圓媳婦那句“回家去”,或者是馮歪嘴子在嘲笑中堅強的活著。
這就是蕭紅記憶中的小時候,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小時候,我們有沒有她這種深刻的記憶呢?也許到了我們?nèi)畾q的時候才會有這種感悟吧,這部小說在她三十歲之前才得以完成,并且廣為流傳。
呼蘭河傳讀后感4
近日習(xí)慣每天讀幾頁《呼蘭河傳》,或飯后,或睡前,十分樂意被蕭紅帶回那個時代那個地方她的那個童年。雖然閱讀蕭紅的作品能使我迅速逃離現(xiàn)實世界,但在閱讀過程中,總有一股矛盾在內(nèi)心掙扎。
在享受傍晚照得外物紅光一片的火燒云時,也得忍受漫長冬季院子北風(fēng)呼呼的凄冷與寂寥;在贊揚當(dāng)?shù)匕傩諢嵝膸椭羧肽嗫拥穆啡说纳屏急举|(zhì)時,也得眼睜睜地看著他們說瘟豬肉是泥坑里淹死的來自我欺騙;在贊嘆馮歪嘴子承受巨大壓力仍積極生活的堅強時,也得目睹小團圓媳婦被活活地折磨死……我們不能用一種眼光去看待這個世界,也不能直接斷定小說主題不是贊揚就是批判了什么什么,這樣的標(biāo)簽如一張咒符貼死了整部作品。我們倒是可以區(qū)別對待每一個事件里的各個元素,像蕭紅一樣,收藏起那些珍貴的.記憶,日后用細(xì)膩幽美的筆觸一筆筆勾勒出來。同時也暴露出時代的弊病,于當(dāng)?shù)匕傩盏哪尘湓捘硞舉動某個表情點出他們的愚昧麻木。繼而又以磨倌區(qū)別于常人之路堅強擔(dān)起撫養(yǎng)責(zé)任來探討人性力量之大。這樣不僅使小說的內(nèi)涵豐富充實,也能留給讀者細(xì)細(xì)咀嚼,品味感悟。
在這部半自傳體小說里,蕭紅的記憶之口像是裝上了水龍頭,緩緩地、有條不紊地流出,一段一段地述說,讓《呼蘭河傳》讀起來更像一篇篇散文,復(fù)沓的文句充滿詩意和回溯之美。而這種隨著作者內(nèi)在情感而流動的回憶式敘述方式讓小說讀起來更親切自然。不過神奇的地方在于,看似明麗的筆調(diào)卻讓我的內(nèi)心留有一股難以抒發(fā)的沉悶,使我憤怒也不是,悲痛也不是,就這樣壓在心頭。我很想掃除內(nèi)心留下的某些片段以解心悶,如老胡家的小團圓媳婦之死,可是我似乎又不舍得忘卻這段揪心的情節(jié)。我想,這也是矛盾的力量所在吧。
面對封建社會的大環(huán)境,人們的反應(yīng)似乎并不是一致?v觀《呼蘭河傳》,我大致分為三種:1。普遍存在的百姓們。麻木不仁,托命于天,逢熱鬧必看,時常管管對自己無利害的閑事,偶爾用用“精神勝利法”麻痹自己。2。以馮歪嘴子為代表的“堅強派”,不畏旁人閑言碎語的轟炸,不理命的所謂兇兆,全心為著兩兒子努力在生存線上掙扎。3。以祖父為典型的地方紳士。他們較普通老百姓有文化、有見識,沒有那么愚昧。他們也有資本去幫助他人,可他們并沒有成為改變這個社會的領(lǐng)頭人,用平靜的眼光看待周圍一切,而非踴躍地管閑事,也沒有像其他作品里的歹毒地主一樣欺詐百姓,而是偏被動地施舍幫助。在有二伯無處可去時收留他,但并不熱情地把他納為自己家人。祖父這一切都隨它去的消極人生態(tài)度是說明他秉承了古代道家思想呢還是說他暗含著一種無奈的悲涼,覺得自己肯定無力改變這社會現(xiàn)狀,便將目光縮小至自己家庭的天倫之樂?又為何會出現(xiàn)像祖父這樣的第三類人?這都是我內(nèi)心一直糾結(jié)的地方,矛盾也爭吵不休。
呼蘭河傳讀后感5
手捧《呼蘭河傳》,坐在房間里,陶醉在故事中。
這本書講述的是二十世紀(jì)二十年代,中國東北呼蘭河畔一個小縣城里所發(fā)生的一個個故事。這本書是蕭紅寫的,寫的淳樸,易懂。她在最后一章《尾聲》里寫道:"以上我所寫的并沒有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他們充滿我幼年的記憶,忘卻不了,難以忘卻,就記在這里了。"雖然幽美的事情確實不多,但還是被我找到了幾件,讓我記憶猶新。
我最喜歡的一個片段是:祖父蹲在地上拔草,我就給他戴花。祖父只知道我在捉弄他的帽子,而不知道我到底是在干什么。我把他的草帽給他插了一圈的花,紅通通的二三十朵。我一邊插著一邊笑,當(dāng)我聽到祖父說:"今年春天雨水大,咱們這棵玫瑰開得這么香。二里路也怕聞得到的。"就把我笑得哆嗦起來。從這段話里可以體現(xiàn)出作者蕭紅小時候是一個比較頑皮的小孩,會和祖父開開玩笑,沒有什么煩惱。但是,如果仔細(xì)讀《呼蘭河傳》的話,就可以發(fā)現(xiàn),其實,蕭紅家中的后花園就是她小時候最好、最開心的玩樂之地了。比起現(xiàn)在,我們的玩樂之地,蕭紅家的`后花園就顯得十分渺小了。
到后來:那滿頭紅通通的花朵,一進(jìn)來祖母就看見了。她看見什么也沒說,就大笑了起來。父親母親也笑了起來,而以我笑得最厲害,我在炕上打著滾笑。祖父把帽子摘下來一看,原來那玫瑰的香并不是因為今年春天雨水大的緣故,而是那花就頂在他的頭上。他把帽子放下,他笑了十多分鐘還停不住,過一會一想起來,又笑了。
蕭紅,耍了祖父一把,她為自己在祖父帽子上的完美杰作而感到得意,她在書中多次寫到自己的童年是寂寞的,可見這樣的開懷大笑有多么難得呀。
我認(rèn)為最悲慘的事就是在東二道街上的大泥坑,這是在書里第一章出現(xiàn)的一個鏡頭。泥潭有六七尺深,人們和家畜都會遭受到災(zāi)難,泥潭淹死過小豬,用泥漿悶死過狗,悶死過貓,雞和鴨也常常死在這泥潭里。人們有說拆墻的,有說種樹的,但沒有一個人想過把泥坑填平。我為此而感慨:那些是多么愚昧的村民呀!在他們的腦海里只有順應(yīng)社會,順應(yīng)天意,認(rèn)為人是不能違抗天命的,這就是他們的悲哀!
《呼蘭河傳》里有一個人物——年僅12歲的團圓媳婦,剛來時她是那樣的健康、活潑。她一個人孤單地生活在一個這樣陌生的環(huán)境里,盡心盡力地做事。有一天,團圓媳婦要當(dāng)眾洗澡,要說洗澡,還不如稱為燙澡。里面有一句形容團圓媳婦的話:小團圓媳婦當(dāng)晚被熱水燙了三次,燙一次,昏一次。
這是多么殘忍的事啊,一個12歲的小孩能承受的住嗎?終于,小團圓媳婦被村民折磨死了。
《呼蘭河傳》,女作家蕭紅寂寞童年的一曲挽歌,呼蘭河畔的一束風(fēng)俗畫。
呼蘭河傳讀后感6
當(dāng)我看《呼蘭河傳》之前,總是聽讀過的同學(xué)們說這本書無聊。但是,當(dāng)我開始讀它以后,我才發(fā)現(xiàn),并非是那么回事。
好象《城南舊事》這本書,都是講童年往事,都是作者自己愛的地方,而它們的不同點,也許就只有地點不同、人物不同而已吧。就因為這點,我一看便覺得非常喜歡,其實,我認(rèn)為作者蕭紅的童年挺快樂的,至少比現(xiàn)在的我們要快樂的多。蕭紅她小時候可以在大院子里呆著,可以和外公玩,而我們呢?現(xiàn)在除了家里有錢的人,誰家還有那么大的院子?誰的家長還可以陪孩子玩呢?
聽別人說,《呼蘭河傳》這本書是要體現(xiàn)作者幼年時的孤獨?墒钱(dāng)我讀完后,并不覺得她的童年有多孤獨呀!雖然也有許多讓人悲傷的事,但是平日,也就是沒有特殊情況的時候,作者是多么的快樂!悲傷過去了,接下來的不就是快樂嗎?我承認(rèn),蕭紅小時候,并不常和同齡的小孩子玩,但是,她有天天陪在她身邊的外公,天天讓她逗弄的大黃狗,這不就夠了嗎?反過來再想想,天天我們又在玩什么呢?手機、電腦和那些無用的電子產(chǎn)品……
也許蕭紅她自認(rèn)為很孤獨,但是,我真的認(rèn)為她是幸福的。雖然剛剛開始讀這本書的時候,確實覺得她有點兒孤獨,但是越往后讀,就越覺得其實并不是這樣。她究竟是否孤獨,我也不知道,我只是推測而已吧!
這就是我一開始的想法。這種想法一直伴著我,直到我讀到尾聲。“呼蘭河這小城里邊,以前住著我的祖父,現(xiàn)在埋著我的祖父!边@是尾聲的第一句話,讀起來怪怪的,給人一種說不出來的感覺。那句“埋著我的祖父”令我心里極不愉快,而連我自己也弄不懂是怎么回事。于是,就又簡單地重新翻看了一遍整本書。后來我在序言中找到了這樣一句話:“呼蘭河這小城的生活是充滿了各種各樣的.聲響和色彩的,可又是刻板單調(diào)的!痹俜怯捎跓o聊和自認(rèn)為不重要而被自己草草一帶而過的第一章和第二章,我發(fā)現(xiàn)了呼蘭河小城的人和事物雖然多,但卻都很普通,并且經(jīng)常讓人傷感。我感覺呼蘭河的人面對事物都已經(jīng)麻木了,普通人看完熱鬧覺得不好玩了,這件事就那么過去了,而那些攤上事的人,也只是傷心一時罷了。該吃照樣吃,該做事還得做。
之后,我繼續(xù)往后看,又發(fā)現(xiàn)了一處,就是在蕭紅的外婆去世的時候,親人把她帶出了家門。她非常驚訝。原來,她以前一直以為,自家的小院子就是最好的地方,家就是世界!
憑這些,我推翻了自己原來的觀點。原來作者蕭紅真的是那么的寂寞。
我更加愛上了這本書!逗籼m河傳》是由蕭紅的童年記憶編織而成的,讀后的疑問、解決的過程、故事的悲傷,這些就是《呼蘭河傳》的精彩吧!
呼蘭河傳讀后感7
美和追求美人類固有的天性,人們欣賞自然的美,創(chuàng)造生活的美。而作家藝術(shù)家們開墾出人類美的藝苑,以自我的才華和心血培植出一株株千姿百態(tài)的藝術(shù)之花,為人類生活增添無比絢麗的色彩。
“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fēng)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边@是大作家茅盾先生對《呼蘭河傳》這部作品的評價。這部書是著名女作家蕭紅后期的重要作品。在中國三十年代文壇上,年輕的女作家蕭紅以她清新自然的筆融描繪了東北邊陲小鎮(zhèn)呼蘭河的風(fēng)土人情,展示了女作家獨特的藝術(shù)個性,為世界文苑開出一朵美而不艷的奇葩。
在這部溫婉如詩的小說里,蕭紅筆下的“我”是一個不諳世事的孩童,滿懷著對于廣闊世界的好奇和爛漫的童真,用一雙清澈的眼打量著四周的一切。祖父、后園和她自我,就成了全部的天地在小說的開篇,作者細(xì)細(xì)的描繪了小城呼蘭河的風(fēng)俗人情,在她的眼里,這個小小的縣城里,有著心智未開的居民和鄉(xiāng)村應(yīng)有的純凈生活,雖然不如大城市的繁華,但也別有一番風(fēng)味。
作者描述童年時的愛玩的花園:花開了,就象花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象飛上天了似的。蟲子叫了,就象蟲子在說話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無限的本領(lǐng),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樣樣,就怎樣樣,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黃瓜愿意開一個謊花就開一個謊花,愿意結(jié)一個黃瓜就結(jié)一個黃瓜。就是一個黃瓜也不結(jié),一朵花也不開也沒有人問它。玉米愿意長多高就長多高,他若愿意長上天去,也沒有人管……我個性喜歡這一段,童話般的意境,詩意的語言,又簡單活潑,寫得多么好!
印象最深刻的,莫過于小團圓媳婦那一章,看得讓人透但是氣來!和蕭紅同樣大的一個女孩,也就12歲。12歲一個天真爛漫的年齡,本該在父母面前撒嬌,卻千里迢迢到那里當(dāng)童養(yǎng)媳,正因活潑,不像媳婦,因此受到婆婆的打,叫她變得更懂事更聽話,這打持續(xù)一個冬天,不管白天黑夜,“一天打八頓,有幾回,我是把她吊在大梁上,叫她叔公公用皮鞭子狠狠地抽了她幾回。我也用燒紅過的烙鐵烙她的腳心……”她婆婆這樣說,打她是為了讓她懂規(guī)矩!之后女孩子給他們折磨得快發(fā)瘋了,他們就聽跳大神的'話請人給她洗熱水澡,滾水,昏過去用冷水澆醒再洗,洗了三回,就這樣活活把人折磨死了!愚昧,可悲!
整篇小說樸素流暢,宛如你與作者在一個美麗的繁星當(dāng)空的夜晚,聽她娓娓講述著呼蘭河—她美麗的家鄉(xiāng)。盡管凄婉,盡管優(yōu)郁,卻仍然美麗得動人。恰如茅盾所言,比象一部小說更為誘人。
看完這本書,我在想,每個人的童年竟然如此的不一樣,作者童年生活的地方盡管那里充滿著無知、愚昧、苦難、悲涼,甚至絕望。但是她還是用最平和的語氣描述著一切,以一顆包容的心將一切的不完美都包容了,讓咱們珍惜這天的幸福生活吧,將來再來回味這份屬于自我的完美童年。
呼蘭河傳讀后感8
談到解放,隨著時代的進(jìn)步和人類思想水平的提高,人們本該已經(jīng)摒棄了愚昧,摒棄了毒害國人千年的迷信思想。但事實上并非如此,人性的解放的確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現(xiàn)代社會,尤其是在廣大的農(nóng)村,人們的愚昧與迷信仍然存在而且同樣讓人思考。發(fā)生在我身邊的經(jīng)歷就足以說明問題。
我所生長的農(nóng)村,人民無疑都是質(zhì)樸的善良的,但他們?nèi)匀挥袛[脫不了的愚昧,遇到問題還是會找這種途徑尋得解決。比如哪一家出了事遇到了災(zāi)難,這家人就會去請所謂的“陰陽仙”來家里吃飯,然后讓他瞧瞧家里到底哪里出了問題。這時這位“仙人”就會在這家宅基地和祖墳地轉(zhuǎn)上一轉(zhuǎn)。結(jié)果還真發(fā)現(xiàn)了問題:無非就是你家宅基地有些洼,需要用土墊一墊;或者你家門前這個樹位置不對,需要挪一挪;再或者你家祖墳地邊上少一根樁子,需要嵌入一根。
再比如哪家遇到了麻煩事總是解決不了,愁眉苦臉的時候,有人就會建議這家主人去哪哪找人看一看。主人心里一想,興許去瞧瞧高人找找辦法就真的解決了。于是帶上禮物不辭辛苦趕去討問,說明問題之后這位高人就會指點該怎么怎么做:無非也是你家誰誰誰什么時候不要出門要背星;或者你家閨女出嫁不要嫁到哪個方向;再或者你要在哪個方向燒幾天紙等等。求“神”的'人都照做了。
這之后,有災(zāi)難的那家好幾年都沒了災(zāi)難,有麻煩事的那家麻煩事也解決了,都風(fēng)調(diào)雨順了。這時鄉(xiāng)親之間都會相互傳來傳去,說哪個地方的“仙人”或高人就是厲害,對他贊不絕口,以后誰家要有什么事還去請。就算問題還是沒有解決,人們就會再建議主人要不換一個“仙人”再去看看,興許你家問題很多,需要不同的人指點。這時主人還是會照辦,繼續(xù)“求仙問道”。
如果這些還都是我聽來的,那我親眼所見的就更真實了。我所見的這種我到現(xiàn)在都找不到一個可以打出來的名字來命名它。也是哪家有了麻煩,就會找年長的長輩給看一看,是不是碰到哪個孤魂野鬼了。我所親歷的是奶奶做的,有人找她給瞧一瞧是不是遇到誰誰誰了。奶奶清楚了來由,就開始去廚房忙起來。只見她找來一個碗,倒上半碗涼水,用兩根筷子在碗上擺一個十字,然后再用一根筷子挑著用麻線系上的小土塊,放在十心正上方。
然后開始用手邊晃土塊邊問話。一問:“他家出現(xiàn)了怎樣的問題是不是碰到了你誰誰誰?是的話土塊轉(zhuǎn)大圈一直轉(zhuǎn),不是的話土塊在碗邊轉(zhuǎn)幾圈就停下!比绻业搅耸悄膫小鬼搞的鬼,就會先罵上幾句,然后二問:“你是不是缺錢花了?是的話土塊就轉(zhuǎn)大圈一直轉(zhuǎn),不是的話土塊就在碗邊轉(zhuǎn)幾圈就停下。”不一會兒就找到了問題所在,然后夜晚幾點在哪個方向給這個小鬼送點紙錢就行了。
呼蘭河傳讀后感9
讀小學(xué)時學(xué)過一篇課文叫《火燒云》,那千姿百態(tài)、瞬息萬變的晚霞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里。做教師又教過一篇課文叫《我和祖父的園子》,認(rèn)識了一個“人來瘋”的小姑娘,神會了一位慈祥的老爺爺。無論是做學(xué)生,還是做教師,我和蕭紅注定有一場精神的約會,及至捧讀《呼蘭河傳》,我和蕭紅開始真正相遇。
童年的蕭紅是快樂的,在那個欣欣向榮的園子里干著自己想干的任何事情,早晨學(xué)舌似的跟著爺爺搖頭晃腦地背古詩……爺爺寵著她,深愛著她。蕭紅的童年又是落寞的,通篇里出現(xiàn)的親人只有慈祥的爺爺一個,天資聰慧解事很早的她終日與狗尾巴草、倭瓜、蝴蝶等生靈為伍,甚至連黑暗塵封的后房也成了她的樂園。
追隨蕭紅的.腳步,我穿越時空來到了當(dāng)年蕭紅生活著的呼蘭縣城,眼前呈現(xiàn)出一幅呼蘭版的《清明上河圖》。她用細(xì)膩的筆觸記錄著家鄉(xiāng)的點點滴滴:東二道街、西二道街、娘娘廟、搭草臺班子唱大戲、放河燈……甚至連賣豆腐、賣麻花的市井人物都走到了她的筆下。從她的文字里我感受到了呼蘭縣城原生態(tài)的生活方式,了解到了當(dāng)?shù)睾芏嗟拿袼罪L(fēng)情。同時,我也感受到了蕭紅掩藏在心底的那份對家鄉(xiāng)的眷戀之情。從20歲逃婚離家出走直到31歲英年早逝,蕭紅再也沒有回過故鄉(xiāng),可寫起家鄉(xiāng)的一草一木卻是那么的親切而詳盡,我堅信蕭紅的靈魂一定與家鄉(xiāng)永遠(yuǎn)同在。
追隨蕭紅的靈魂,我感受到了作家悲天憫人的人文情懷。蕭紅的筆下沒有達(dá)官顯貴,全是些名不見經(jīng)傳的小人物,她時刻關(guān)注著這些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勞動人民的命運。她關(guān)心賣饅頭老人冰封腳底的冰雪,她關(guān)心在嚴(yán)寒季節(jié)里還得出門趕馬車車夫眉毛上的寒霜……特別是寫到小團圓媳婦的悲慘遭遇時,作家進(jìn)行了深刻的反思,說她也是一個犧牲品,“照著幾千年傳下來的習(xí)慣而思索,而生活”。記錄的文字雖然很平實,似乎沒有任何褒貶,可沉靜的文字背后卻流淌著作者的一腔熱血,她抨擊著封建愚昧的思想,覺得這個世界應(yīng)該有所改變。呼蘭縣城如果有色彩的話,我覺得應(yīng)該是灰色的,但不是全灰,馮歪嘴子就給這灰色的天空增添了一抹亮色。磨官馮歪嘴子好不容易成了家,不幸的是老婆生第二個孩子時難產(chǎn)又離開了人世,當(dāng)所有人都覺得馮歪嘴子又要喝酒、坐在磨盤上哭的時候,馮歪嘴子卻頑強地、堅韌地帶著兩個兒子活了下來。想必蕭紅對馮歪嘴子也是充滿敬意的!
著名作家茅盾曾經(jīng)贊譽《呼蘭河傳》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fēng)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這首詩值得反復(fù)吟誦,這幅畫值得反復(fù)賞析,這首歌謠值得久遠(yuǎn)傳唱!
呼蘭河傳讀后感10
“呼蘭河就是這樣的小城,這小城并不怎么繁華!本褪沁@樣的小城里,有著舊時光特有的氣息,心酸的同時伴隨著快樂。
小說的寫作是以一個孩童天真無邪的視角來回憶在小城里所發(fā)生的事。最底層人民的生活躍然紙上。即使在“嚴(yán)寒把大地凍裂了”的天氣條件下,該賣饅頭的老頭子遇冰摔倒了,站起來,整好好箱子,拍拍身上的冰,繼續(xù)賣饅頭;拉糧食的車隊仍然冒風(fēng)前行,賣了糧食換了些油和布匹;上學(xué)堂的孩子與家長爭論著鬼神之說……
在那個特定的年代下,人們時時刻刻都在忙碌著,唯一的精神寄托與迷信掛鉤。例如小孩在學(xué)堂里越念越壞,家長認(rèn)為是嚇掉了小孩的魂。如今的我們實在難以如此認(rèn)為。但讓我感觸最多的是“小團圓媳婦”這一節(jié)。她是從小就被婆家給買下來的童養(yǎng)媳,等到年紀(jì)差不多(即可以干活時)就來到婆家生活。小團圓媳婦雖然個子很大,但年齡與其身高不符。小團圓媳婦因為想要回家而茶不思,飯不想,婆婆為此發(fā)怒,更有“一天打八頓,罵三場……我只打了她一個多月,雖然說我打得狠了一點,可是不狠那能規(guī)矩出一個好人來。”試想一個人一天挨八頓打,甚至用沸水從頭上澆下來,人昏死之后又用冷水澆醒,這樣的折磨之下,原來天真爛漫的小團圓媳婦過早地體驗了人無知、愚昧下的苦難。
讀到這兒,我情不自禁地慶幸自己沒有出生在那個年代,也為小團圓媳婦的悲慘命運嘆惋,更為那時人們思想觀念的腐朽而悲憤。盡管在那個年代很心酸,但仍有歡樂的一面。
“花開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鳥上了天似的。蟲子叫了,就像蟲子在說話似的。要怎么樣,都是自由的!背錆M了童趣的話語,便是文中“我”的樂園——后園。在后園里有著“我”和祖父最歡樂的時光,那樣無憂無慮的生活,是“我”最深的.記憶。祖父時常被頑皮的“我”捉弄,總有斷斷續(xù)續(xù)的笑聲從后園里傳出來。
我與文中小主人公做過同一件事,那便是念詩。因為我外公是名教師,小時候就和他去學(xué)校。晚上總會纏著外公教我念詩,雖然不懂是什么意思,還是樂此不疲的重復(fù)念。只覺得好聽,重復(fù)多次后便記下了。和文中的祖父常給小主人公美味的零食一樣,外公有好吃的東西自己舍不得吃,總會拿給我,看著我吃得津津有味。寫到這里,已有一個多月未回家的我,想念起自己的家,想念外公,便和外公通了電話,聊了很長時間。過后,那份想念才逐漸退卻。
記得曾看過一部電影,有句臺詞:“人生最甜蜜的快樂,都是憂傷的果實;人生最純美的東西,都是從艱難中得來的。我們要親身經(jīng)歷苦難,然后才懂安慰他人!被蛟S,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人感觸最深。如今的我們僅僅通過文字去感受,但都是淺淺的。所以,此時最好的做法便是不后悔過每一天,讓每一天都變得有意義,努力朝心里的那個方向前進(jìn),去書寫自己的傳記。
呼蘭河傳讀后感11
中國故事千千萬,精妙絕倫每一篇。是啊,中國歷史源遠(yuǎn)流長,從神斧開天辟地,到1949年開國大典,流傳著許多家喻戶曉的故事。今
在呼蘭河這個地方,街道是灰的,房屋是灰的,草地也是灰的,人生更是灰的,一切都是灰的。整個社會沒有半點色彩……那里的人們?yōu)榱嘶钪钪,有時甚至是為了死去而活著。
我們的主人公蕭紅就出生在這么一個灰暗的地方。
整本書中令我印象最深最氣憤的一段,那就是小團圓媳婦的悲慘遭遇。12歲的年齡本該是健康活潑,無憂無慮,而他卻過早早的被賣作了童養(yǎng)媳,失去了家人的呵護(hù)與疼愛,已經(jīng)足夠可憐,可做了團圓媳婦,他又拼命的干活,忍受家婆的無端打罵。他們該死的婆婆打碎了一只碗,就要把小團圓媳婦拉過來打一頓。它跌了一個筋斗,把單褲膝蓋的地方磕了一個洞,也要把小團圓媳婦打一頓,總之他一不順心就要打小團圓媳婦,這誰受得了。這三個打一頓,讓我充分感受到了婆婆的蠻橫無理。更讓人氣憤的是,他自己的兒子舍不得打,打大貓,她怕把貓打丟了,打狗,他怕沒有人給她看門,打豬,她怕把豬打瘦了。在婆婆的眼里,唯獨打小團圓媳婦是一點毛病沒有,他又跑不掉,也不會丟,也不會下蛋,也不像豬,打掉一兩斤肉也不要緊,反正也不過秤。挨打了,他晚上就瘋狂的叫,說是要回家,婆婆一聽見回家兩字就不舒服,請了個圓夢的那個圓夢的說回家是回地獄18層的意思,婆婆害怕的呀,請了好幾位大神來跳舞,都成效甚微,最后竟把小團圓媳婦用開水燙死了,因為大神說這樣可以保全家人平安。這一段我看出了呼蘭河人的封建和迷信,小團圓媳婦喊著要回家,那是因為他害怕在這里的生活,想回到他原來溫暖的家。那婆婆連字面意思都不想,直接想到地獄閻王,還請大神跳舞,看到這我的冷汗都出來,真慶幸自己沒在呼蘭那個地方。
呼蘭河要說光鮮亮麗的地方,只有蕭紅祖父的后花園才是富有自由生機的,那也是蕭紅在呼蘭河唯一喜歡的地方。這個后花園是當(dāng)時最大,差不多和我們的操場一樣大。里面什么都有,花草、瓜果、樹木、昆蟲多級了。那里面最讓人記憶深刻的是那顆大榆樹,他站在園子的西北角。來了風(fēng),那榆樹先叫,來了雨,那榆樹先冒煙,太陽一出來,大榆樹的葉子就發(fā)光,他閃爍的和沙灘上的.貝殼一樣。那時候的小蕭紅還不認(rèn)五谷,指著狗尾巴草說是稻谷,他的祖父哈哈大笑隨后就耐心地和他講,稻谷是有針的,狗尾草沒有,只是毛茸茸的。小蕭紅也不認(rèn)真聽,只是胡亂承認(rèn)就罷了,然后就追蝴蝶吃黃瓜,玩累了就把草帽往臉上一蓋,不用一兩分鐘就睡著了。在那里到處都是自由的,黃瓜想結(jié)一個瓜就結(jié)一個瓜,想開幾朵就開幾朵花,若一個也不想接一個也不想開也沒有人管它。從這一段中,我體會到肖紅祖父的園子是充滿生機自由的,是美麗的,是慈祥和藹的。
《呼蘭河傳》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fēng)土畫,一串凄涼的歌謠。但愿現(xiàn)在的人們可以不信邪不封建,我相信只要人人心懷一顆愛心,人間處處灑滿愛,人間處處都是那美麗的后花園。
呼蘭河傳讀后感12
呼蘭河是個小城,它佇立在寒冷的東北大地上。那里有十字街、東二道街、西二道街、還有小胡同,那里有碾磨房、豆腐店、燒餅鋪、糧棧還有赫赫有名的大泥坑,大家在大泥坑這看熱鬧、聽消息、心安理得的吃著不衛(wèi)生但便宜的瘟豬肉。
呼蘭河城有老爺廟、娘娘廟、跳大神、野臺子戲等各種信仰風(fēng)俗,十分熱鬧。呼蘭河人在此生活,掙扎著、享受著、他們平凡、普通,他們麻木、不仁,他們冷漠、無知,他們對鬼神熱情,對現(xiàn)實無奈。
我家的院子是荒涼的,冬天一片冬雪,夏天滿院蒿草。那里有作者的后花園,有蝴蝶、蜻蜓、黃瓜、倭瓜她可以在后花園自己玩兒,也可以在那睡覺,無憂無慮,自由自在。那里有一位和藹慈祥的老者,是祖父,個子很高,身體健康,眼睛是笑盈盈的,手里喜歡拿著個手杖,嘴上抽著旱煙管,教她背詩,不許她吃過多的年糕,喜歡和這里的孩子們開玩笑。
小說都是生活碎片化的描寫,散文化的敘述,沒有跌宕起伏,但依舊觸動人心。
最令我感到悲涼的是老胡家小團圓媳婦的死亡。十幾歲的`姑娘,活潑開朗,卻在封建迷信的思想下,被毒打,跳大神,洗熱水澡燙全身,她的婆婆如此愚昧無知,自以為是的善良令人既痛心又無力。
同樣的人間悲劇還有性情古怪的有二伯,他的臉焦黑焦黑,他的頭頂雪白雪白。他無知、他無奈、他滑稽、他悲涼。他在呼蘭河一無所有,他在呼蘭河卑微的生活。
馮歪嘴子是令我欣慰的,他打著梆子,半夜半夜的打,一夜一夜的打。他貧窮,他的家很冷,就像露天一樣,但是他一直向上,勤勞,堅韌,可是命運卻不好生待他。妻子離世,留下兩個幼兒,他依舊沒有消極厭世,他堅持著,掙扎著,他的孩子最后什么樣子,我不知道,但是生命向上的姿態(tài)一直都在。正如結(jié)尾:微微一咧嘴笑,那小白牙就露出來了。
生命無常,生命綿長。比如呼蘭河的歲月,呼蘭河的大地,每一位生者,每一位死者,無知落后的東鄰四舍,冷漠封建的圍觀者,看熱鬧的姨婆,聽消息的老廚子,后花園的蝴蝶,拉磨的小驢,掉到泥坑里的雞鴨
我們都會死去,我們都有漫長歲月,我們懷念,我們追憶。
我記得,我家的院子下雨天時沒有紅磚的地方就會泥濘,大鵝會在水坑里胡亂撲騰;公雞在我沒睡醒時就開始打鳴,小鳥嘰嘰喳喳、吵吵鬧鬧;午后的陽光透過樹葉散出幾束光照在臉上暖洋洋的。
東家的小子因為偷吃了五塊奶油冰棍被拿著雞毛撣子的奶奶追著滿院跑;西家的姑娘十歲就開始在家里洗洗涮涮、洗衣做飯;北邊的一群調(diào)皮搗蛋的孩子招呼我去大河邊摸魚。
南邊的我那時從來沒有想過人世間的悲涼和生命的無常。我在路邊發(fā)發(fā)呆,看看花,想想明天要去姥姥家吃餃子,姥爺一定會給我吃從山東帶回來的香油,金黃金黃的,可香了。
呼蘭河傳讀后感13
寒假里,兒子的班級要求孩子們閱讀作家蕭紅的《呼蘭河傳》,我也借此機會拜讀了這部被譽為蕭紅代表作的小說!逗籼m河傳》給我總的感覺不像小說,更像是散文。《呼蘭河傳》以作者的童年回憶為引線,描繪了二十世紀(jì)二十年代的北疆呼蘭小城的風(fēng)土畫。作品展示在讀者面前的是一幕幕悲劇性的生活圖景:令人窒息的東二道街的大泥坑;小城的精神"盛舉"一一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燈、野臺子戲、四月十八娘報廟會;小團圓媳婦的慘死;有二伯的不幸遭遇;馮歪嘴子一家的艱辛生活……
令我深有感觸的是作者在第一章沒有把筆墨放在人物上,而是放在對人物生活的環(huán)境的介紹上,“一下起雨來這泥坑子白亮亮地漲得溜溜的滿,漲到兩邊的人家的墻根上去了,把人家的墻根給淹沒了。來往的過路人,一走到這里,就象人生的路上碰到了打擊。”“到了早季,大泥坑子表面干燥結(jié)實,等人或車馬一走上去,使都陷進(jìn)去了,需要費很多事,才能把翻進(jìn)去的車馬抬出來。大泥坑子還經(jīng)常淹死豬、狗、雞、鴨。大泥坑帶結(jié)人們的苦頭太多了,但是沒有人建議填平它。由于人們生活的古板單調(diào),他們常常喜歡尋找一些無聊的樂趣,這大泥坑子能給他們以滿足。他們津津有味地談?wù)、添枝加葉地渲染大泥坑子的威嚴(yán),好象大泥坑子給他們帶來了什么好處似的”。他們把令人煩惱的事情當(dāng)作開心的事情談,可見,他們的麻木。在議論大泥坑子的時候,他們還把它和封建迷信聯(lián)系在一起。據(jù)說農(nóng)業(yè)學(xué)校校長不倍龍王爺,因此龍王爺報復(fù)他,他的兒子才掉進(jìn)了大泥坑。大泥坑還能把"瘟豬"變成"淹豬",使呼蘭人既可以吃上便宜豬肉,又可以去掉疑心,這也算大泥坑帶給人們的好處。圍繞大泥坑子,作者進(jìn)行了細(xì)致的描繪。她借大泥坑子這一能夠反映小城人們精神狀態(tài)的事物極其深刻地描繪丁他們愚昧、麻木、庸俗的精神狀態(tài)和灰色的生活。從這點上看,大泥坑子這個極平常的事物是具有象征意義的,它對呼蘭小城人的'精神狀態(tài)和生活狀況做了總的展示。
蕭紅在文章中寫到呼蘭人除了過著卑瑣平凡的實際生活之外,在精神上,也還有不少的“盛舉”,如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燈、野臺子戲、四月十八娘娘廟會。這些盛舉都是為鬼而做并非為人而做的。跳大神是為鬼的,唱大戲是唱給龍王爺?shù),七月十五放河燈,是把燈放給鬼,讓鬼頂著個燈去脫生。四月十八也是燒香磕頭祭鬼的。第二章幾乎用全部篇幅描述跳大神、放河燈、野臺子戲、四月十八娘娘廟會的盛舉,而對唯一為活人的唱秧歌這一舉動,小說只輕描談寫的一筆帶過?梢,作者描寫呼蘭人的精神盛舉的目的在于揭示他們的愚昧、迷信的精神狀態(tài)。
整篇小說,語言不事粉飾,簡潔淺白,如兒童般率真、天然,沉淀了蕭紅的思想才情、風(fēng)格氣質(zhì)以及審美理想,讓人回味。
呼蘭河傳讀后感14
“它是一篇敘事詩,一片多彩的風(fēng)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
——茅盾
讀了《呼蘭河傳》后,感觸頗深。作者蕭紅以平淡的語言、真摯的情感,用童年的視角將我引入一個全新的世界,帶給我不一樣的感受。
在那個小城里,“人與城”“少女與老人”“生者與逝者”“愚昧與人性”交織在一起。讀著它,會感受到一條悠悠的小河,緩緩地從容地流淌著,時而濺起幾朵機智的幽默的浪花。如此平緩的語言,就像一個純樸的女孩兒正向她的小朋友講敘她所迷戀的地方,真切直率,卻令人神往。就是用這樣的文字,刻畫了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不諳世事的“我”、慈祥和藹的祖父、性情古怪的有二伯、可憐的小團圓媳婦和淳樸善良的馮歪嘴子。
小團圓媳婦,剛被接到胡家的時候,臉龐是黑黑的,眼睛是笑笑的,可是不久,因為婆婆的毒打,人們的`愚昧無知,封建迷信社會的壓迫,這么活潑可愛的小人兒死去了。
“他們的父母生他們下來,沒有什么希望,就是希望他們吃飽穿暖,但他們吃不飽穿不暖,逆來了,順受了,順來的事卻一輩子都沒有!笔捈t道。這樣話看似隨口道來,卻寫出了窮人唏噓世道不濟,沒有憤怒的控訴,字里行間卻在鞭撻著當(dāng)時社會,勾略出了窮人凄涼麻木的生活狀態(tài)。
小團圓媳婦的故事寒冷、悲愴、寂寞、蒼涼,但有些人和事,在這迷信封建的社會中不被包括,仍透露出些許的溫暖。例如,馮歪嘴子。
在馮歪嘴子成親后,他的幸福生活遭到了鄰人們的羨慕和嫉妒,謠言層出不窮,他受盡了奚落和嘲諷。然而他的妻子在生下第二個孩子后不久死去,當(dāng)大家又準(zhǔn)備看他笑話時,他卻鎮(zhèn)定下來,他覺得在這世界上一定要生根,要將兩個孩子撫養(yǎng)大。在他看到大兒子已會拉驢飲水,小兒子也會拍手笑時,他看到了活著的希望。馮歪嘴子是生活的強者,是抗?fàn)幷摺K纳砩祥W耀著戰(zhàn)斗的韌性。
蕭紅描繪了一個童話的王國,雖然語言仍不失其質(zhì)樸,卻著了重濃的色彩,色調(diào)斑斕,生機躍動,彩蝶飛舞,金光閃耀。而我也正漫步其間,接受靈魂的陶冶。正是這美麗的花園,組成了作者童年的快樂,自由的生活、造就了作者的熱情奔放,而又堅強剛毅的性格。
《呼蘭河傳》帶給我們的是一種歷經(jīng)百媚世俗的滄桑感,是在艱苦環(huán)境中敢于拼搏的斗爭精神。同時警示我們遠(yuǎn)離封建迷信、摒棄封建習(xí)俗。
這是一部散文敘事大作,也像一首敘事詩。有的故事是那么的辛酸幽怨,苦不堪言,有的故事帶給我們希望與光明。書中精彩光亮之處比比皆是,層出不窮。
“就像太陽照在瞎子身上,瞎子看不見陽光,但瞎子卻感到實在的溫暖了!
呼蘭河傳讀后感15
不喜張愛玲,大抵她因她那睨睥紅塵的姿態(tài)。不喜冰心,因為總覺她才具不夠。楊絳先生,倒是很我脾胃,文字清麗又不失靈動。至于蕭紅啊,我只曉得,她是個纖細(xì)敏感的女子,人生歡樂不多,頗為命苦。今日這才拾起她的絕筆之作《呼蘭河傳》,讀罷,更覺其人生荒涼悲苦。
這部帶著自傳性質(zhì)的小說,她開篇就寫,“嚴(yán)冬封鎖了大地的時候,大地則滿地裂著口!蔽阴玖缩久迹瑢に歼@下筆是不是有點過猛。讀到那殺人殺物的大水坑,搖了搖頭,這呼蘭河這城,可關(guān)了一群單純至自私的怪物。讀至“那里邊的人都是天黑了睡覺,天亮了就起來工作。一年四季,春暖花開,秋雨,冬雪,也不過是隨著季節(jié)穿起棉衣來,脫下單衣地過著!蔽矣譃檫@小城添增了四字“荒涼”與“平實”。我開始惶恐起來,我的人生軌跡不也如此嗎?我的歲月豈不是這樣被磋磨掉的嗎?
“大先生”魯迅稱蕭紅的文字是有“靈氣的”。我初讀并不以為然,總想她的文字過于隨意,天真,干凈,譬如她在章回一遍遍寫“我的家很荒涼”,可不像孩童的喃喃自語?但只要仔細(xì)咂摸,就深感她文字哪里是天真,簡直“老道”得可怕。譬如“生了就任其自然地長去;長大就長大,長不大也就算了。老,老了也沒關(guān)系。……這有什么辦法,誰老誰活該。死……挖個坑把人埋了。埋了以后,那活著的仍舊得回家照舊地過著日子!
蕭紅的文字,看起來真是素凈天真,但正是這份“天真”,讓筆下人物更顯荒誕冷漠與張力十足。胡家二媳婦折磨童養(yǎng)媳,她道,“有幾回,我是把她吊在大梁上,讓她叔公公用皮鞭子狠狠地抽了她幾回…人在氣頭上還管得這個那個,因此我用燒紅過的烙鐵烙過她的腳心!彼詾樽约菏菫樗耄詾樽约好娲刃纳,這種天真的殘酷是不是更顯得可怕可恨?至于那冷眼旁觀、落井下石,卻還標(biāo)榜自己善良的人們,可不就應(yīng)了魯迅先生所謂的“吃人”嗎?
蕭紅漂泊無定寫童年,寫得哪里有只是童年?蕭紅的童年,不見得有多歡喜,父親暴虐,母親寡淡,只要一個呵疼她的祖父。但有什么關(guān)系,畢竟有這么一個人溫暖著她。所以,她筆下如同死城的`呼蘭河,有了明亮的色彩,“太陽在園子里是特別大的……花開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鳥飛了,鳥就像上了天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無限的本領(lǐng),要做什么,就做什么!庇谑,童年,祖父,后園,成為她人生少有的明媚色彩。
當(dāng)年蕭紅滿心歡喜地對蕭軍講:“三郎,我并不是殘忍。我只是喜歡看你立起來又坐下,坐下又立起,這期間,正有說不出的風(fēng)月。”及至她在書中寫“滿天星光,滿屋月亮,人生何如,為什么這么悲涼!比松稳,為什么這么悲涼?三十一年悲苦如浮萍的人生,在她心里,終沉淀成“平靜的荒涼”。
【呼蘭河傳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呼蘭河傳心得10-28
《呼蘭河傳》閱讀心得02-19
【熱門】呼蘭河傳心得03-15
閱讀呼蘭河傳心得04-14
《呼蘭河傳》閱讀心得7篇04-02
呼蘭河傳心得體會04-06
《呼蘭河傳》心得體會10-20
呼蘭河傳心得體會15篇05-07
呼蘭河傳讀后感10-24
《呼蘭河傳》讀后感09-08